衰,脉紧则阴气 生。阴阳气平,两无偏胜则愈,故云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四月为阳,土旺于申、酉、戌向王时,是为欲解。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赵本无“故”字)攻其热必哕。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令哕也。经曰∶关脉弱,胃气虚,有热不可大 攻之,热去则寒起。此之谓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则邪方入里,热未为实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而头 眩者,谷气与热气相搏也。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难。利者不能发黄,言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 不得泄,身必发黄。疸,黄也。以其发于谷气之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 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攻。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医统本作“以此”)久虚故也。
胃为津液之府,(医统本作“本”)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 胃气久虚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 痛。(赵本注∶“一云∶冬阳明”)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咳而肢厥者,寒邪发 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其头亦不痛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赵本作“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赵本 注∶“一云冬阳明”)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经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风邪 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痛;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而小便不利者,热蕴于内而不得越;心中懊 者,热气郁蒸,欲发于外而为黄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赵本有“而”字)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则为内热,被火,则火热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不能发黄,今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则热不得越,郁蒸于胃,必发黄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止是表热也,
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 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赵本作“此必大便”)硬故 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 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为 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阳明病,面合赤色,(赵本作“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赵本有“者”字)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经中之热,乘虚入 胃,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赵本有“调胃承气汤方”详见卷二)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医统本作“即”)是胃有 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 而(赵本无“而”字)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赵本注∶“
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赵本有“至”字)大泄下。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表证罢也。身重、短 气、腹满而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