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47-温热经纬-第6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叶 藿香(各三 两) 甘草(炙,一两)
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热服。汪按∶《兰台轨范》无白术。

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黄,四两) 浓朴(去皮姜汁,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三两) 藿香 半 夏(各二两)

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或加香豉。
雄按∶二方皆治风寒外感,食滞内停,或兼湿邪,或吸秽气,或伤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证,的是良方。若温暑热证,
不兼寒湿者,在所切禁。今人谓其统治四时感证,不审病情,一概乱用,殊可笑也。

六和汤
香薷(二两)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浓朴(姜制) 木瓜 杏仁(去皮尖) 半夏(各一钱) 藿香 砂 仁(炒研,各六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热服。一方无香薷,有白术。汪按∶宜用香薷为暑月受凉闭汗故表之也。
雄按∶此亦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剂。香薷饮之方不一,主治略同。皆非治暑之药也,用者辨之。

五积散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麻黄 桂枝 炮姜 半夏 茯苓 枳壳 桔梗 芍药 当归 川芎 白芷 生姜 葱白 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汪按∶麻黄亦为闭汗而设。

雄按∶此治外受寒湿,内挟冷食之剂。

益黄散
陈皮 青皮(下食入太阴之仓) 丁香(去脾胃中寒,各二钱) 诃子肉(五钱,能开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

三钱)
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钱仲阳用治脾土虚寒,呕吐泄泻。汪按∶徐洄溪谓诃子肉水煎涩难入口。此方似宜末服。
不必水煎。

又益黄散
人参 陈皮(去白,各一钱) 黄 (二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芍药(七分) 黄连(少许)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煎五分服。李东垣用治慢脾风。

星附六君汤
即六君子汤、四君子加陈皮半夏是也。加制南星、白附子。

附连香饮(佚)
俟考 雄按∶本论主治热气深伏,烦渴呕逆,必以黄连之苦降泄热为君。或谓即香连丸,则木香与火升作呕者,非所宜也。
若寒呕,则石莲丁香饮甚妙。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药即汤见。

雄按∶此方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加黄连之苦寒,以降诸逆冲上之火。半夏之辛开,以通格拒搏 结之气。用治呕哕,其效如神。

来复丹
太阴元精石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用硫黄为末微火炒结成砂子大) 橘红 青皮(去白) 五灵脂(澄去砂,

炒令烟尽,各二钱)
为末,醋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七香饼
香附 丁香皮(各一两二钱) 甘松(八钱) 益智仁(六钱) 砂仁 蓬术 广皮(各二钱)

为末,神曲糊调匀,捏成饼子。每重一二钱,干之,用时杵碎,水煎服。

平胃散
茅山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 紫浓朴(去皮,姜汁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二钱) 甘草(炙,二两)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片,同煎七分,温服。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此方平 胃土之卑监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而使之温,非用温之调也。
雄按∶柯氏此论,虽已超越前贤,而义犹未畅也。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韪矣。若卑监者,乃是脾德有惭,土不 胜湿,健运失职,阳气不升,非胃病也。夫脾字从卑,原为阴土,其性恶湿,燥补相宜,既知脾湿去而不滞,脾得补而 健运。则是方也,乃调脾土之卑监而名曰平胃者,以脾气健而升,则胃自平而降耳。本非削平之谓也。

胃苓汤
即平胃合五苓也。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甘草 桂枝 芒硝(各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徐云∶微利则仅通 大便,不必定下血也。
徐洄溪曰∶热甚则血凝而上干心包,故神昏而如狂。血得热而行,苟能自下,则邪从血出,亦能自愈。但小腹急结,
是蓄血见证,宜此主之。邹润安曰∶瘀血一证,《伤寒论》《金匮要略》论之最详。大凡已见热标,而无热证。脉无热象 者,瘀也。有所阻则应有所不通,有所阻而气化仍通者,瘀也。并无所阻,而自谓若有所阻者,瘀也。有燥象而不渴,
不应渴而反渴者,瘀也。盖气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气已行而结者,犹结,则非气病。况血应濡而不濡,实非枯而似 枯。是非有瘀,何由得此哉?
雄按∶余治李氏妇,崩后溺涩。暨顾氏妇,产后小便不通,皆以瘀行而愈。可见病机多幻,虽圣人亦有所不能尽也。
故许知可治毗陵贵妇,用桃仁煎而愈。古之人有行之者矣。王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