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水石(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 炒) 银花(一钱五分,花露更妙) 金汁(半酒杯冲) 白通草(一钱)
水煎服。
加味清宫汤
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 银花(二钱) 竹沥(五茶匙冲)
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湿热交混。气分闭结也。杏仁滑石汤 主之。
杏仁滑石汤
杏仁(二钱) 滑石(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黄连(六分) 郁金(一钱 五分) 通草(八分) 浓朴(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煎服。
【目录】卷下【篇名】湿温下焦篇属性:(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
宣清导浊汤
猪苓(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寒水石(三钱) 晚蚕砂(二钱) 皂荚子(一钱五 分,去皮)
水煎服。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者。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
石硫黄 制半夏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滚水送下。
湿温病身热久不解。口渴舌干。忽然发痉。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滞。厥阴风火上升也。羚羊角汤主之。(如兼大 便 不通。脉沉有力。舌黄起刺者。本方去牡蛎。送酒军丸徐攻之。)
羚羊角汤
羚羊角(一钱五分) 女贞子(三钱) 钩藤(一钱五分) 鲜生地(三钱) 石决明(三钱生用)
鳖甲(三钱醋炒) 生牡蛎(二钱) 菊花(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五分)
水煎服。
湿温伏暑胁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如疟者。湿邪积为支饮。悬于胁下也。不可误认柴胡证。香 附旋复花汤主之。
香附旋复花汤
生香附(一钱五分) 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 苏子霜(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 (二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五分) 杏仁(二钱)
水煎温服 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心火独亢肾液受亏也。深入厥阴麻痹者。热邪 伤阴。筋失所养也。俱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连梅汤
连梅汤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黄连(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连心) 生地(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
水煎服。 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泻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败木乘。正虚邪 炽危候也。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
(此方寒热并用。以辅正驱邪为法。乃从仲景乌梅丸方化出。)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干姜 (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川椒(一钱五分,炒黑)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人参(一钱) 枳实(八分) 半 夏(一钱)
水煎服。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者。邪气内结。清浊交混。危候也。来复丹主之。
来复丹
太阴玄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橘红(二钱)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青皮(二 钱去白) 五灵脂(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送下。
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者。阴液元气两伤也。三才汤主之。
三才汤
人参(二钱) 天冬(一钱五分) 干地黄(三钱五分)
水煎温服 阴虚甚者加麦冬五味子 阳虚甚者加茯苓炙甘草 暑温蓄血。及热入血室证。均与温热同法。详见上卷风温下焦篇。
【目录】卷下【篇名】附温病治法要略属性:(温病变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详尽。此特粗示规模。俾知门迳而已。)
一白舌。凡白苔之润而薄者。为滑白。初病邪在气分也。润而浓者为腻白。湿痰重也。干燥而白者。为干白。肺胃 津伤。未及化黄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润之。待其转黄再议攻下。俟黄退见薄滑新苔。乃为病愈。若白如积粉。板贴不松 者。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温病见此最重。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法。
一黄舌。有地而浓者为浓黄。甚则老黄灰黄燥裂有纹。宜用增液承气下之。(凡苔见裂纹。下时均宜加增液汤。) 虽 黄而润。或薄而滑者。热未伤津也。犹可清热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养津。忌苦重之药。黄白相兼。乃气分之邪未全 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为燥黑甚则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黄白黑色。皆为上焦热极。)乃胃大热而津枯也。宜酌 用白虎承气等剂。如黑而润者为阴亏。不可攻下。滑黑无苔为胃燥。宜甘寒养胃。又有当下而下。病已减而舌仍黑者。
乃苔皮焦枯未脱。不久自脱。勿再误下也。
一绛舌。无苔而深红色为绛舌。绛而兼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