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1-温病指南-第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栀子豉汤
栀子(二钱捣碎) 香豆豉(三钱)

水三杯。先煎栀子数沸。后入香豉。煎取一杯服。

瓜蒂散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煎一杯。先服半杯得吐则止。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太阴温病。两寸脉大。舌绛而干。口不渴者。热在营中也。减味清营汤主之。

减味清营汤
犀角(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竹叶心(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 银花(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连心用) 水煎服。
温病发斑(如云片无颗粒为斑)者。邪郁肌表也。化斑汤主之。发疹(有颗粒为疹)者。邪郁血络也。葛根解肌汤 主之。神昏谵语者。心阳伤而神明乱也。清宫汤主之。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 宝又次之。临时酌用可耳。)

化斑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元参(一钱) 犀角(七分) 白粳米(半合)

水煎服。

葛根解肌汤
(吴鞠通用加减银翘散治疹。药味过凉。往往不能透发。不如此方稳妥。至升柴等品。升散太过。

实非温疹所宜也。)
葛根(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荆芥(一钱五分) 牛蒡子(二钱) 连翘(一钱) 赤芍(二钱) 木 通(七分) 蝉蜕(二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一钱) 苦桔梗(一钱) 鲜苇根(三钱) 水煎服。

清宫汤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冲) 连 心麦冬(三钱)

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 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 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
荷叶(二钱) 石菖蒲(一钱)

安宫牛黄丸
(如僻地无制成丸药或现配。或研末冲服皆可。)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 分) 珍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黄芩(一两) 金箔衣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 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 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
(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二斤) 共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两) 炙 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 硝石 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三两研细) 麝香(一两二钱,研细入前药拌匀)
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局方至宝丹
犀角(一两镑) 朱砂(一两飞) 琥珀(一两研) 玳 (一两镑)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温病舌蹇肢厥者。热邪已入心包也。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牛黄丸

紫雪丹
(见前)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后连颊肿。或外肿而喉不痛。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又名虾蟆温者。加减普济消毒饮主之。
外敷水仙膏。(如神昏谵语者。先与紫雪丹牛黄丸之属。再服清宫汤。)

加减普济消毒饮
连翘(三钱) 薄荷(一钱) 马勃(一钱五分) 牛蒡子(二钱) 芥穗(一钱) 僵蚕 (二钱) 元参(三钱) 银花(三钱) 板蓝根(一钱五分) 苦桔梗(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鲜苇根(二钱)

水煎服。三四日后酌加黄芩黄连。

水仙膏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 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另敷以 肉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温毒敷水仙膏。皮间生小黄疮后。不可再敷水仙膏。宜用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共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调敷。
【目录】卷上【篇名】风温中焦篇属性:(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
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经。传入中焦阳明胃经尚 未结实也。白虎汤主之。脉浮而促者。热邪尚可透表也。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白虎汤
(见前)


减味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钱五分) 石膏(四钱) 麦冬(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