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9-灵素节注类编-第60页

谷消化,以生气血,其脉实者,邪积而食不消,故脘中胀满也;脉虚,则气虚下陷,而为泄泻,此 虚实两病也,至其病变,如风客于表,则营卫不和,而成寒热之病,以卫气生于胃也;邪火内蕴,则成瘅,瘅者,
善能消食,而反瘦削,名中消病也;胃气以下行为顺,胃者,阳明也,阳明行气于三阳,或邪气阻格,使三阳 之气厥逆,成巅顶疼痛之病,即前文所云∶上实下虚,成厥巅疾也;若风邪客于胃,风性疏泄迅利,谷食不及 消化而即下泄,病名飧泄也;如风邪入于血脉之中,闭而成热,胃为水谷之海,而主肌肉,邪热水湿蒸腐血脉,
渐致肌肉溃烂,痛痒相兼,名为疠风,俗名大麻风,最为恶病也。是故病变不可胜数,要在明阴阳五行生化、
八风邪正虚实而已。
《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心肝肾,皆统营血者,三部之脉,或有一部小而急者,皆为营血内结,成有形 瘕也。盖营行脉中,以其 闭结,故脉小不能鼓,按之则急强不和也。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主寒水,肝主风木,肾肝两脉俱沉者,木沉水中,病名石水,少腹按之必坚,此阳衰水中无气,阴凝如 石而不化也;肾肝俱浮,则风胜而水从风鼓,病名风水也,肝肾并虚,则水涸木枯,生气竭矣,故死;肝肾并 小而弦者,水亏不能涵木,虚风内动而欲惊,肝主惊故也。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疝者,或由风寒,或由湿热,自腑及脏,牵连筋脉,肝主筋,故不离乎肝邪,而肝肾同源,故脉象相同,
此言脉搏急者,风寒之邪多绞痛也,其言 疝者,顽木不痛,湿热之邪也,方书多种,已详明之。今肾肝心肺 之脉皆搏急,谓急强不和,是风寒之邪,故其部位不同而邪则同,故病同,然心疝为小肠病,如上文所云,则 肺疝为大肠病可知矣。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三阳者,太阳也,三阴者,太阴也,瘕者,假物成形也,故其脉急,皆邪气闭结,结于阳为瘕,结于阴为 疝,邪同而病异也;二阴者,少阴也,脉急者,风寒之邪乘心肾,故为痫厥,是抽搐昏厥,不省人事也;二阳 者,阳明也,脉急者,木邪乘胃,所谓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也。
<目录>卷四下\经解<篇名>辨脉病生死属性:《素问·大奇论》曰∶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 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现七日死。
脾脉外鼓沉者,鼓动于本部之外,其形扁阔也,所以沉者,脾湿下注大肠,为肠 ,大便无关闭,常流粪 水,然脉形阔,脾气不亏,久则湿去自愈也;肝脉小缓,为肠 ,木弱土强,故亦 易治;如肾脉小搏沉,肠 兼下血者,湿热流于下焦,且伤阴血,故肾脉小搏不和,沉而不鼓,血温身热者,
邪热深真阴涸也,故死;若由心肝风火动,而肠 下血者,其非脾伤,故可治,若其两手脉小且沉涩,而肠 者,气血两伤,身不当热,而反热者,虚阳外露,七日阳复之期,阳竭不复则死矣。盖阳生于子,阴生于午,
自子到午为七,自午到子为七,若阴阳之气相生,其病以七日可愈,不相生而绝,故其死亦以七日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 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胃脉沉鼓涩,而又鼓大于脉路之外,此痰涎阻滞甚矣,心脉应浮洪而软,乃反小且坚急,其营血大伤也。
营起于中焦,并胃口,故二者之脉皆为膈病,中宫阻格,其阴阳气血不得流通经脉,遂成偏枯。男子阳气由左 转,故发左为逆,女子由右转,故发右为逆,如不喑,舌能转,其脏未伤,但伤经脉,故可治,三十日日月合 壁,人身之气,亦三十日阴阳会于本元,故偏枯可愈;其从者,言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也,脾肾经脉络舌根,
连舌本,喑者,脾肾之气不能上达于舌本,其外证虽从,而五内伤,如未全脱,调补三岁可愈,若年不满二十,
正在长旺之时而得此病,其本弱质而虚损,虽调补不过苟延三岁而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此条以下,皆言两手脉象,不分部位也。衄者,热伤气血,从阳道上溢也,脉搏,无柔和之象,而又身热,
则是孤阳发越之真脏脉也,故死。脉来悬钩浮者,心脏本脉之象,而加虚软,此为衄病之常脉,可治而愈。因 衄热在清道阳分,故脉浮而虚软,若吐血由浊道阴分而来,脉应沉弱,如脉浮即为凶矣。此又不可 不知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如喘者,脉势激湍,其气暴逆而厥,不省人事,如气顺厥回可苏,厥不回即死矣。脉至如数者,似数非数 而虚软,此心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