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去川芎、细辛,以干葛易白芷。胸前饱闷,去生地,加枳壳。
家秘冲和汤
此方治自汗发热,代桂枝汤。
羌活 黄芩 防风 生地 白芷 白芍药 甘草 寒热,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 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呕,加半夏;痞满,加枳、连。
以上三方,其败毒散,治太阳经纯是表邪之症也;其冲和汤,治太阳经表有邪,里有热 ,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冲和汤,治太阳经汗出,热不减之方也。
羌活木通汤
羌活 木通 二味同煎。
干葛汤
干葛 桂枝 麻黄 白芍药 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黄;里有热,加石膏;时寒时热,加柴胡;恶寒身痛,加羌活;头痛,
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荆芥、葱白,名葱白干葛汤。
干葛石膏汤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心烦躁,加麦冬、竹叶;呕而多痰,加半夏;烦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涩,加木通、灯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胸热痞满,去人参,加川连、枳壳;渴,去半夏,加花粉。
凉膈散
山栀 黄芩 川连 天花粉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家秘加广皮。
桂枝大黄汤
桂枝 大黄 白芍药 甘草
导赤各半汤
见中风。
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要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太阳篇曰,
初起病时,发汗不彻,则转属阳明而病不解,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再当发汗则愈。以身 表发热,未有不出汗而能凉者,若汗虽出而仍干,到底出汗不彻,而热不退,必得时时有汗 ,邪热方解。若不分方宜,概以北方麻黄桂枝汤,治南方温热之症,则犯火闭无汗,而热愈 甚。又有表邪烦热,失用解表,误用寒凉,则胃阳抑遏,不能敷布作汗。又有外冒表邪,
内有痰饮食滞,误用寒凉,凝结胃阳,岂能作汗外解。夫发汗以治发热,人人知之;然发之 不效,以其未知发汗之真诀在何处,前书未有发明,后人愦愦到老。谁知《伤寒论》首条用 麻黄汤,治无汗发热,气逆喘满,独加杏仁,以理肺气,默示肺气壅遏,则皮毛闭郁,不能 作汗,此开发肺主皮毛,润肺气为发汗之真诀。又以桂枝汤,治有汗之发热,方下注明服 药后,食稀粥以助药力,此默示发热之症,必胃气空松,方能敷布作汗;若汗出而邪不散,
以桂枝汤解肌散邪,助以稀粥,则胃阳敷布,汗出而邪亦散。可见有汗之症,胃无凝滞,可 食稀粥;无汗之症,胃家必有壅滞凝结,决不食稀粥,此开发胃主肌肉,疏利胃气,升发胃 阳,为发汗之真诀。然此暗度金针,非精思不觉者。至于头汗条中,则明言但头有汗,遍身 无汗,皆系水饮瘀热,凝结中焦,胃阳不能通达,隔绝周身升降之道路,故遍身不得出汗,
治以宣发胃气,疏通经络,余今化立败毒散中加枳桔桑皮,宣通肺气,治风寒壅肺,喘逆 发热无汗之症;此从麻黄杏仁理肺发汗中,化出治法。又常以败毒散中加枳朴半夏广皮,疏 散胃滞,宣扬胃气,以治痰涎食滞,凝塞中焦,腹满发热无汗之症,此从头汗条中,及太阳 表症,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汤,化出辛散水饮,宣发胃阳,敷布作汗之真诀,一名理肺 发表汤,一名平胃发表汤。
【目录】卷一\伤寒总论【篇名】中寒病属性:秦子曰∶中寒之症,身不发热,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阴经之真阴症也。若 恶寒发热,则伤寒阳症,而非中寒症矣。故仲景以恶寒发热者,名曰伤寒,曰阳症;以恶寒 不发热者,名曰中寒,曰阴症。今余以直中阴经之阴症,立其名曰中寒;以寒伤三阳之阳症 ,名曰伤寒,则阳症不混于阴症条内。
【中寒之症】恶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无 热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症也。
【中寒之因】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胃中之阳,不能捍卫于外;脾中之阳,不能 腐熟于中;肾中之阳,不能封闭关门;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
【中寒之脉】脉多沉微,或微而迟,或极似绝,或伏而沉。或空而浮,或紧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阴,二三日应微汗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身痛手足寒,脉 沉者,附子汤。若下利脉微,白通汤;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以止 烦。又少阴下利,有水气,或咳或呕,真武汤。又太阴自利不渴,其人脏有寒也,用四逆汤 以温之。若厥阴下利,四肢疼,厥逆恶寒,四逆汤。又厥阴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通脉四逆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 附子 甘草
附子汤
熟附子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白芍药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白通猪胆汤
葱白 干姜 熟附子 猪胆汁 人尿
真武汤
白茯苓 白芍药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