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难经》与余四泄同称泄,是古之下,赅今之痢。仲景 书亦止加“下重”二字以别之,不另立一名。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皆不脱“下”字 ,存古义也。徐氏《轨范》泛指肠 为肠红,而以《难经》五泄概入泄,仲景下利概入痢。
于此叹论古之难!
<目录>卷三<篇名>病遇节发解属性:古书言病之遇节即发也,仅见于《巢源·尸注候》,而目见甚多。有发于交节日者,有 发于 交节前后数日者,不必尽是尸注。总之,病根不拔,则愈而复发。其必遇节何也?考万物应 节而来者,莫如八风,以风为中央土气,(本《尚书·洪范》郑注,详前《原风湿》。)土于 五常主信,故至期而不爽,而经谓风者百病之长,是知遇节即发之病必风也。风留经脉,则 随感而作,且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气者月郭盈亏之大法。人身惟经脉随月郭之盈亏以为 盛衰,故必久风之在经脉中者,方为遇节即发;若病不在经脉中,虽属久风,亦不至遇节即 发也。故遇节即发之状,于风虚劳独多。
<目录>卷三<篇名>阴脉阳脉解属性:前论阳脉候先受,阴脉候后受者,其义本之叔微。叔微于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 急,
则云先受温,后受湿,以彼准此,义当如是,并以知温脉濡弱也。经意谓邪中于人,其兼及 表里者,当阴阳如一,如温疟是。若先受某邪,后又受某邪,则先之兼见于阴者,必退而并 于阳,斯后之独见于阴者,乃得而乘于阳。风温、温毒、温疫脉法皆如是。后者之不得陷于 阳也,以阳有宿邪也;先者之不得越于阴也,以阴有新邪也。新者欲下不得下,宿者欲上不 得上。不得下而因汗之,则宿者随新者以俱升而病剧;不得上而因下之,则新者随宿者以深 入而病变。此二变者皆难治。必明于温热之脉法,而后温病可诊也;亦必明于温病之诊法,
而后温病可治也。所以温病大法禁汗下偏行之治,而宜汗下并行之治,萎蕤汤汗下并行之方 也。由萎蕤而推之他方,思过半矣。
<目录>卷三<篇名>晚发解属性:平脉法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 停故 也,为未解。成注晚发者,后来之疾也。泉案∶《外台》卷一张文仲疗晚发伤寒,三月至年 末为晚发,方生地、栀子、升麻、柴胡、石膏、五味。若头面赤,去石膏用干葛,无地用豉 。然则晚发云者,乃伤寒最晚所发,以意逆之,感寒热而至半年发者曰晚发。三月晚发者,
其感在冬至前,不论时气、正气也;年末晚发者,其感在夏至后,不论时气,正气也。以 寒热在身,蓄至半年必发也。何以言之?自秋分至春分,正气之寒,当以冬至为界,冬至前 伤寒者,其晚发至三月末而极,以距秋约半年也;若冬至后伤寒,至五月后发,则为病热,
不称晚发,为其兼新感也。凡寒热至二至后而木偏,最易有新感;有新感则病两歧,故不得 称晚发。自春分至秋分时气之寒,当以夏至为界,夏至前伤寒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 发,为其兼新感也;若夏至后伤寒至年末发者,则为晚发,以相距半年也。自秋分至春分时 气之热,以冬至为界,冬至前感热者,其晚发在三月末,法与正气同;若冬至后感热者,至 夏末发则为温热,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自春分至秋分正气之热,亦以夏至为界,夏至前 感热者,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若夏至后感热至年末发,则为晚发,
法与正气同。然则晚发云者,是从温热两病中别出言之,亦对时气、正气之即发者言之,盖 冬至后感之年末发,与夏至前感之六月发,皆即发也。“即”字与“晚”字正相对。若专以 冬月正气言之,恐未能迟至次年末始发也。《活人书》因此改为三月至夏,殆未达其旨,所 以如是晚者,以积受寒邪,寒搏于液,液停为水,邪不得发故也。凡邪伏不发者,多由水停 。《外台》卷四温病,冬温未即发,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 始发出肌中,斑烂隐轸如锦文,壮热咳闷,呕吐清水。据此知冬温被春寒折时,先有水停,
故至夏发时,必呕吐出水而后疹见。此冬至后感时气发于夏末者,不称晚发之证。彼方用麻 、杏、葛、橘,与此方皆是提出寒水之意。又《录验》载温毒此条下,又云已自得下利,宜 服黄连橘皮汤。然则停水之毒,吐利皆有,与晚发同法。即谓《外台》、《录验》两温毒为 晚发之温也,亦无不可。
<目录>卷三<篇名>鼠解属性:《灵》、《素》、《本草》皆屡言鼠 ,说者皆以食鼠残成 者当之。《病源》列九 中有 鼠,引《灵·寒热》赤脉贯瞳于其下。但《病源》鼠 既为九 之一,则不得以概诸 可 知。三经鼠 ,鼠当为窜,鼠性善窜,故窜字从鼠,鼠字即通窜。《诗》正月鼠忧以痒,小 鼠思泣血。两字皆为窜义,盖遭乱之人,多方求脱而卒不可得,故既言鼠,而复缀以忧、
思二字。 之称鼠,亦取窜通经络为义。窜俗作串, 与 为双声,故近世疡科书皆呼 串 。患即窜 之倒言也。鼠如字读,则与注为声转,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