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汤主之。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粉团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 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
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主之。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大肠部属性:〔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
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次将〕当归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大肠部属性:
千金牡丹皮散
治肠痈。
丹皮 苡仁(各五钱) 栝蒌仁(一钱五分) 桃仁(十二粒研)
水煎服。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鸦胆子方
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 当归(五钱)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附子理中汤 小承气汤
(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归脾汤
(见心 部)
芍药甘草汤
(见肝部)
三黄解毒汤
(见胃部)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小肠部属性:(手太阳属腑)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泌 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于膀胱 而在左尺。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溺赤短。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失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肠者。阴阳拂逆。大小 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溺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小肠部属性:〔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小肠部属性:
生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 五苓散 止嗽散
(俱见卷一)
导赤散
(见心部)
橘核丸
(见肝部)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三焦部属性:(手少阳属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 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
三焦之病。属于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三焦部属性:〔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次将〕柴胡、香附 〔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目录】卷二\脏腑证治【篇名】心包络部属性:(手厥阴属腑)
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 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目录】卷三\儿科证治【篇名】儿科论治属性: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 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 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 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 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 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 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目录】卷三\儿科证治【篇名】初生保治属性: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
而少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
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 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