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川椒 雄黄 〔寒湿〕
甘草附子汤
草 附 芍药 〔风湿〕
除湿蠲痹汤
见五卷痹。
〔湿热〕
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内伤〕
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火〕
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走注〕
三痹汤
见五卷痹。
〔泄湿〕
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目录】卷之七【篇名】肠鸣论治属性:肠虚则鸣,寒气相搏,或火激其水,肠亦鸣。经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宜六君子汤加炙 ,或 补中益气汤。又曰∶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香砂六君子汤加神曲。又曰∶肠中雷鸣,上冲胸,邪在 大肠。半夏泻心汤。又曰∶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平胃散加茯苓、半夏、木香。又曰∶热淫所胜,病腹 中肠鸣,气上冲胸。葶苈木香散。如脏寒有水,理中汤加桂、苓、车前。胃寒泄泻,智半汤。下气暂止复鸣,
益中汤。火激动其水,二陈汤加芩、连、山栀。
【目录】卷之七\肠鸣论治【篇名】附方属性:〔气虚〕
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升举〕
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飧泄〕
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
〔胸痞〕
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土郁〕
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 〔热淫〕
葶苈木香散
二苓 术 泽 桂 为五苓散,再加 葶苈 木香 木通 滑石 甘草 〔脏寒〕
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 〔泄泻〕
智半汤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苍术(四钱) 防风(二钱) 术 芍 苓(各一钱) 加姜煎。
〔下气〕
益中汤
参 术 芩 连 姜 枳 草 〔动痰〕
二陈汤
陈 夏 苓 草 【目录】卷之七【篇名】大小肠痈论治属性:小肠在脐之左,关元穴属小肠。患痈则左腿不能伸。大肠在 脐之右,天枢穴属大肠。患痈则右腿不能伸。部位虽分,为病相似,治亦略同,故《金匮》、《千金》概名肠 痈也。其症小腹痞肿,按之痛,小便数似淋,发热,时自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脉迟紧 者脓未成,可下之,桃仁承气汤。脉洪数者脓已成,大黄牡丹汤。脓从疮出,或有出脐者,惟大便下脓血者 自愈。按小便数似淋,或小便出脓血者,为小肠痈。大便出脓血者,为大肠痈。脓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
多不治。此症总因湿毒瘀血,结滞肠内而成。其始发热恶寒,小腹满痛,反侧不便,或腿缩难伸,即肠痈确候。
其腹皮急,按之濡,不烦渴者,属阴寒。牡丹散、内托十宣散。其小腹痞坚,按之痛而烦热者,属结热。
大黄牡丹汤。或脉迟紧,则脓尚未成,急解毒,通肠饮,或大黄煎。若脉滑数,则脓已成,宜排脓,太乙膏、
排脓散。如脉洪数,小腹胀痛,不食溺涩,为脓壅滞,宜疏通,薏苡仁汤排之。有瘀血,小腹硬痛,四物延 胡汤。若腹濡痛,时下脓,由元气虚,宜排脓药中兼补益,丹皮散。或溃后痛甚,淋脓不止,由气血大亏,须 峻补,参 地黄汤。凡患肠痈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坐卧转侧宜徐缓,饮食不宜过饱,庶可保生。
【目录】卷之七\大小肠痈论治【篇名】肠痈脉候属性:肠痈之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 为败浊。(《脉经》)关内逢芤肠里痈。(《脉诀》)
【目录】卷之七\大小肠痈论治【篇名】附方属性:〔未脓〕
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脓成〕
大黄牡丹汤
大黄 芒硝(各一钱半) 栝蒌 丹皮 桃仁(各二钱半) 一方有冬瓜仁。服下有脓 即出,无即下血。
〔寒症〕
牡丹皮散
参 苓 丹 薏 芷 归 芎 天麻 桃仁(各一钱) 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
〔寒症〕
内托十宣散
参 归 芎 防 芷 桔 朴 桂 草 为末调,以酒下(三钱)。
〔未成〕
通肠饮
忍冬藤 归尾 角刺 花粉 乳 没 芷 薏 草 或用黄占、矾为丸。
〔未成〕
大黄煎
大黄 朴硝(各一钱)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二钱) 下后,以参 补托。
〔已成〕
太乙膏
见六卷胃脘痛。
〔溃后〕
排脓散
归 防 芷 蒌 翘 草 银花 甲片(各一钱)
〔脓滞〕
薏苡仁汤
薏苡 蒌仁(各三钱) 丹皮 桃仁(各三钱)
〔血瘀〕
四物延胡汤
当归 延胡(各一钱) 芎 芍 生地(各五分) 桃仁 红花 牛膝(各七分)
水煎。
〔峻补〕
参 地黄汤
参 苓 地 丹 萸肉 山药 姜 枣 【目录】卷之七\大小肠痈论治【篇名】肠痈脉案属性:李氏 寒热脉数,少腹左偏痛引内 ,数日一更衣,左足不伸,此小肠痈也。盖小肠火腑,由气血壅滞 经隧,发为痈毒。宜先彻其在里瘀热,则痛势缓而痈内消。用大黄(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