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 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 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目录】卷之一\湿症论治【篇名】湿症脉候属性: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 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 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 弱,阴小而急。
【目录】卷之一\湿症论治【篇名】附方属性:〔寒湿〕
实脾饮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枣 〔风湿〕
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宣窍〕
至宝丹
见前中风。
〔经络〕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 防风 甘草 〔风湿〕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
防风汤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
加减五积散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 〔外因〕
除湿羌活汤
见前中风。
〔风湿〕
神术散
见前伤风。
〔恶风〕
防己黄 汤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 〔湿热〕
清热渗湿汤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湿滞〕
小厘清饮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 〔内因〕
五苓散
见前温。
〔发黄〕
茵陈蒿汤
茵陈 大黄 栀子 〔热渴〕
桂苓甘露饮
见前暑。
〔外因〕
当归拈痛散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 〔导水〕
神芎丸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
六君子汤
见前中风。
〔化痰〕
异功散
见前中风。
〔阴虚〕
虎潜丸
见前中风。
〔湿火〕
二妙丸
黄柏 苍术 〔温利〕
七味渗湿汤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 〔温补〕
理中汤
见前中风。
〔寒湿〕
除湿汤
六君子汤加藿香、苍术、大腹皮。
〔寒泻〕
升阳除湿汤
升麻 柴胡 神曲 泽泻 猪苓 苍术 陈皮 甘草 麦芽 益智 半夏 〔肾虚〕
肾着汤
炮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苍术、陈皮、丁香。
〔温散〕
加味五苓散
五苓散加羌活。
〔暑湿〕
六和汤
见前暑。
〔湿温〕
苍术白虎汤
见前中风。
〔伤湿〕
白术酒
白术(一两) 酒(三盏) 煎一盏。
〔腹满〕
苓姜术桂汤
苓 姜 术 桂 〔体虚〕
清燥汤
见前暑。
〔酒湿〕
葛花解酲汤
葛花 砂仁 蔻仁 木香 青皮 陈皮 人参 白术 茯苓 神曲 干姜 猪苓 泽泻 〔除湿〕
平胃散
见前中风。
〔脾湿〕
胃苓汤
见前中风。
〔止泻〕
苍术丸
茯苓 苍术 浓朴 白芍 炙草 川椒 茴香 破故纸 糯米粥丸。
〔湿痰〕
二陈汤
见前中风。
【目录】卷之一\湿症论治【篇名】湿脉案属性:潘 溽暑蒸湿,水谷聚湿,致胸脘烦闷,呃逆吐哕,口甜燥,手心热,头汗,舌白不饥,便溏溺少。由 湿邪弥漫膈间,郁蒸成热,所服汤饮,尽变浊瘀上泛,脉息三五不调。治宜辛以通壅,苦以降逆。佩兰、香薷、
白豆蔻、公丁香、柿蒂、郁金、半夏曲、枳壳、杏仁(俱炒)。按∶口甜经名“脾瘅”,用兰草除陈,遵经立 治。一服脾瘅已除,诸症俱减,改用清轻淡渗。淡竹茹、通草、
滑石、石斛、蒌霜、象贝、赤苓、藿梗、灯心。二服呕止呃稀,乃胃虚客气上逆。用一味大麦仁汤,脘舒呃止,
汗彻知饥思食。治用调补胃阴。太子参、麦冬、沙参、扁豆(炒)、茯神、枣仁、薏仁、小麦、南枣,数服 进食如常。
潘 六旬以上,感冒春温,治者用伤寒法,杂进桂枝、柴、葛,兼旬不解,延至湿热酿痰,舌腻口甜,溺 少赤痛,不思伤寒递传足经,温邪专伤手经,桂柴等温升,已属误治。更医见其里迫欲下,竟用桂心、焦术,
尤为可骇,无怪唇干舌灰矣。夫病者自言,不恶寒而但热,身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