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4-类证治裁-第5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外台茯苓饮
见一卷中风。

〔留饮〕
桂苓汤
茯苓(四钱) 桂枝 白术(各三钱) 甘草(一钱)

〔通络〕
茯苓桂枝汤
苓 桂 芍 草 姜 枣 〔通治〕
五饮汤
参 术 橘 枳 夏 朴 桂 芍 泽 泻 草 二苓 旋复花 〔痰逆〕
三子养亲汤
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 〔痰血〕
白金丸
白矾(三两) 郁金(七两) 薄荷糊丸。

〔逐水〕
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膏丸。

〔降痰〕
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热痰〕
润下丸
半夏(二两) 南星 炙草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橘红(半斤,盐水制) 蒸饼为丸。

【目录】卷之二\痰饮论治【篇名】痰饮脉案属性:朱 气逆浊饮上升,甚则中夜起坐。医用二陈兼旋复代赭汤不应,诊脉乃阳微浊逆,用外台茯苓饮加干 姜、沉香汁,愈。
侄 脉沉弦为停饮,由脾阳不运输,水湿留胃,故食后清稀宿水倾吐而出。按仲景论饮邪,当以温药 和之。《金匮》治痰饮胸胁支满,苓桂术甘汤主之。今仿其法而更其制,以茯苓泄水,桂枝通阳,白术燥湿,
甘草和中,加砂仁、半夏、枳壳、苏子,运脾以降浊。研末服,姜汤下,积饮遂除。
贡 饮症吐青绿苦沫,乃胆气所溢。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逐湿涤饮,吐止。嗣用苍半苓陈 散加益智仁、焦术、粳米,共为末。姜汤调服,温理脾阳而安。
丁 积年痰饮,脉虚,右尺大,宿 因劳力中虚而发。用六君子汤加薏苡、煨姜、椒目,服效。
贡 痰饮久嗽,清晨浊沫上干,必倾咳吐出,膈上乃宽。此由宿食化痰,趁胃虚随气上升故也。然 细参症脉,必肾中阳虚,仲景所谓肾虚水泛为痰,以肾气丸补而逐之。向服崔氏八味丸,虽未速效,犹是对症 主治,惟客岁自用倒仓法,洗涤停痰宿饮,乃为间道出奇。王节斋《明医杂着》云∶肠胃为仓,仓中有陈腐 败谷,须倒出之,肠胃中有痰血积滞,须荡涤之,若病不属肠胃,不可轻用。据此宜乎用之无益。
王 脉沉弦,始则头痛闷呕,舌白恶食,继则气阻脘痛,攻注腰脐,随触辄呕,背寒心悸,下利溺少,
九昼夜不能着枕,固是湿阻气痹。但医者混治,谬托消和,不知饮邪入络,上干为头痛,下渗为泻利,渍入 太阳为背寒,停于心下为悸动。《金匮》云∶口干不欲饮水者,为饮邪未去故也。今饮入支络,不用辛温通 逐,痛呕焉止。仿小半夏汤加茯苓、川椒目、枳壳、吴萸、桂枝、沉香(磨汁),日再服,痛缓得卧,糜 粥得下,背寒心悸俱却,惟脐腹 结,时呕时痛,乃支络浊滞未净,改用通络导滞。归须、小茴香、生楂肉、
橘核(青盐拌炒)、山栀(姜汁炒)、茯苓、枳壳、降香末,痛呕悉平。改用和中运湿,制半夏、砂仁、茯苓、
炙草、谷芽、大豆黄卷、薏苡、陈皮,全瘳。
【目录】卷之二【篇名】血症总论属性: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者,血也。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
化精于肾,灌输百脉,其清而纯者,为守脏之血,清中之浊者,为腑络之血,清中之清者,为营经之血,皆 有气以护之,膜以隔之,络以通之,原不至上溢而下脱也。一有偏伤,或怒劳迫而上升,或阴阳虚而失守,
则为吐,为衄,为呕,为咯,为咳血唾血,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也。或阴虚阳搏,或阳衰阴脱,或湿热下 陷,则为崩中,为漏下,为溺血,为便血,为肠风血痢,经所谓阴络伤则内溢也。更有瘀血在里,漱血不欲咽,
小腹满,身黄便黑,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如狂。《伤寒论》所谓三焦蓄血证也。夫血行清道出于鼻,行浊道 出于口,吐血出于胃,衄血咳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咯血出于心,痰涎之血出于脾,唾血出于肾。鼻血 为衄,口鼻俱出为脑衄,耳血为 ,目血为眼衄,齿血为牙衄,舌血为舌衄,九窍俱出为大衄,胸前一孔出血 为心漏,脐间出为胃血,肤血为红汗,为肌衄。上出如泉涌为血溢;冲任不摄为崩漏;由精窍出,溺孔出为血 淋;由膀胱出,不痛为溺血∶色稠红为结阴便血;清 而色鲜,四射如溅,为肠风;浊而色暗,为脏毒;脓血杂痢为肠癖;射血如线为痔血。凡血色鲜浓者属火,
紫黑者火极;晦淡无光者,阳衰不能摄阴。粉红者肺血;赤如朱漆光者心包血;鲜稠浓紫者脾肝血;痰唾杂红 点红丝者肾血;血虽少,治最难。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胃多气多血。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中。浮者肺血,
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食之。吐血服药而血不止,乃肺上 有窍也。用白芨末,以猪肺煮熟蘸食之,日服三四次,使窍为芨末填满,其血自止。方名独胜散。下注之血,
血淋多因房劳肾虚;溺血多因气化移热。便后血为远血,由肠胃来;便前血为近血,由肛门出。溅射者风淫;
点滴者湿着。血下行为顺,其治易;上行为逆,其治难。得寒则凝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