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4-类证治裁-第6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产晕〕
清魂散
人参 甘草 川芎 泽兰 荆芥 〔血闷〕
独圣散
五灵脂(半炒半生) 水煎服。

〔血闷〕
参苏饮
人参 苏木 【目录】卷之二\脱症论治【篇名】脱脉案属性:堂弟 心力经营,烦劳动火,消谷善饥,坐则手足俱颤,寐则手足如堕,梦则体析为二,神志恍惚,

呵欠气泄,右脉小弱,左虚软不受按。因操劳疲神,元气不受镇摄,若转失气,须防暴脱。食下烦嘈稍定,足 知中宫底柱乏权,急摄阳以交阴。潞参、茯神、山药、五味、杞子、白芍、龙骨、牡蛎(俱 研)、枣仁(炒研)。
三服神昏安贴,诸症俱减,惟巅痛唾涎。原方加嫩桑叶炒、甘菊以熄肝胆风热,加益智、半夏(青盐炒),
以摄脾涎。又数服,间服膏方而安。此症因其胃旺能纳,专受滋填,用海参煨鸭,及火腿鸡蛋等,皆血肉有 情之品,故未及两旬已瘥。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胃论治属性: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
经言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 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叶氏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
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又言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卓然有见。岫云华氏,称其议论越出千古,
其叙叶案曰∶《脾胃论》莫详于东垣,其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以劳倦内伤为主,故用 人参、黄 以补中,白术、苍术以温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以太阴恶湿,
而病患胃阳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岩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 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 、术、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 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
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 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浓朴、乌药、茯苓、生术、地栗粉、半夏、韭子、生姜、黄米。治脾 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大麦仁、白芍、当归、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吞酸嗳腐,
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麦芽、干姜。如四君、六君、异功,凡守补皆脾药。
治脾胃阳虚,运纳俱少,食已欲泻,用升降法,如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黄散。治湿伤脾胃,
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饥伤,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
因伤饥饿而得,当甘缓以养脾营,当归建中汤。治食伤,伤食恶食,腹痛作饱,当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
广皮、茯苓、鸡内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后调理脾元,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其分治合治,于病情 尤为允惬者矣。
白术炒用则守,生用则和。甘草炒用则补,生用则泻火。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 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也。其方治与饮食症参观,则备矣。
【目录】卷之三\脾胃论治【篇名】附方属性:〔补中〕
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调中〕
调中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去归、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
升阳益胃汤
六君子加 芍 羌 独 防 柴连 泽泻 姜 枣 〔补脾〕
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脾阳〕
益黄散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炙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利湿〕
平胃散
见一卷湿。

〔祛暑〕
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饥伤〕
当归建中汤
芍 桂 饴 草 姜 枣 当归 〔病后〕
参苓白术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扁豆 莲子 桔梗 砂仁 薏仁 〔脾肾〕
蟠桃果
芡实 莲子 核桃 熟地 枣肉 用猪腰子掺入茴香末,蒸熟去膜,同药捣成饼。

〔胃火〕
安胃饮
黄芩 石斛 泽泻 木通 陈皮 楂肉 麦芽 若热甚去后三味,加 石膏 生地 麦冬 〔脾湿〕
半夏枳术丸
半夏 枳 术 〔和胃〕
养胃汤
人参 藿香 浓朴 苍术(各一钱) 茯苓(钱二分) 陈皮(钱五分) 草果 炙草(各六 分) 加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水煎。

【目录】卷之三\脾胃论治【篇名】脾胃脉案属性:张 髫年寒热肢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