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4-类证治裁-第67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br>毕 嗜饮翻胃,面食颇安,谷食则越宿倾吐无余。此胃阳衰,酒食化痰,瘀浊不降故也。用通阳泄浊法,制 半夏、茯苓、益智仁、干姜、陈皮、吴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时发时愈云。
【目录】卷之三【篇名】关格论治属性: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 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
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 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 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 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
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
【目录】卷之三\关格论治【篇名】关格脉候属性:经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 是者为平人。寸口即太阴气口,《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气口察五脏之阴。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数,
名溢阳,为外格。此孤阳独存,水不济火,阴为阳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阴,为内关。此元阴 失附,气不归精,阳为阴关也。人迎气口俱盛,且大且数,为关格,与之短期。此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
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死不治。越人以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及仲景、
东垣等,以在尺为关,在寸为格,皆与经背。
【目录】卷之三\关格论治【篇名】附方属性:〔滋液〕
生脉散
见一卷暑。

〔豁痰〕
大半夏汤
参 夏 白蜜 〔和阴〕
甘露饮
见二卷衄血。

〔降逆〕
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通痞〕
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液虚〕
一阴煎
见二卷咳嗽。

〔滋阴〕
大营煎
熟地(三钱)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牛膝(钱半) 肉桂 炙草(各一钱)

〔填虚〕
大补元煎
人参 山药 当归 杞子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 萸肉 炙草(各一钱)

〔调理〕
三阴煎
见二卷汗。

【目录】卷之三【篇名】诸气论治属性:天地之气和,则 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
宗气积于胸中,为气之海;卫气行于脉外,为营之护;元气根于脾土,中气出纳丹田。顾经云∶百病皆生于 气者。由六淫戕于外,七情战于中,则气之冲和者致偏,清纯者化浊,流利者反滞,顺行者多逆。如寒 则气收,暑则气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清 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甚则厥逆哕呃,痞呕噎膈,攻逐刺痛,无非气所主病。局方治法,
通用辛香燥剂,然当审其虚实新久。如气虚宜培,用四君、补中、保元诸汤。气实宜泄,用七气、五磨、降气 诸汤。新病胀满,宜辛通,用半夏、砂仁、枳壳、苏子、杏仁、生姜、蒜。久抱悒郁,宜温散,用越鞠丸去 苍术、神曲,加木香、郁金、陈皮。肺气 郁,宜开,用桔梗。栝蒌、杏仁、枇杷叶、贝母、桑白皮。虚促 宜敛,补肺汤。肝气升逆,宜降,青皮、枳壳、降香、浓朴,香附、苏子。燥急宜缓,白芍、甘草、木瓜、
阿胶、生地、石斛。胆气郁滞,宜和,温胆汤。火热宜泄,丹皮、嫩桑叶、连翘、山栀、龙胆草、黄芩。
胃气结燥,宜疏,苏梗、枳实、藿香、栝蒌、竹茹、木瓜。 痛宜调,乌药、香附、半夏、丁香、广皮、煨姜。
木火乘土,宜平。胆乘脾,戊己汤。肝乘胃,白芍、陈皮、枳壳、浓朴、乌梅、吴茱萸。腑不宣通,宜升降,
正气散,降气汤。肾气厥逆,宜温,吴茱萸汤。三焦痞塞,宜运,丁香五套丸。六气失调,伤暑霍乱,清不升,
浊不降,六和汤。七情气郁,喉间如絮,咯不出,咽不下,三因七气汤。气痞,半夏泻心汤。气结,沉香化气 丸。气虚挟滞,异功散,寒者治中汤。挟痰,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挟火,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戊己丸、
火郁汤。挟寒,乌沉汤。挟食,大和中饮,或保和丸。挟血瘀,血郁汤。噫嗳,代赭旋复汤。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