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捣丸,米饮下。
〔消补〕
资生丸
参 术 陈 苓 曲 朴 草 山药 薏 苡 楂肉 黄连 扁豆 白蔻 莲子 麦芽 芡实 桔梗 藿香 泽泻 蜜丸。
〔温补〕
养中煎
见本卷饮食。
〔归脾〕
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温利〕
治中汤
见本卷饮食。
〔和肝〕
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理肺〕
清肺饮
见二卷痰饮。
〔消结〕
小陷胸汤
见一卷温。
〔祛暑〕
三物香薷饮
香薷(一两) 浓朴 扁豆(各五钱) 冷服 〔却暑〕
消暑丸
见一卷暑。
〔淡渗〕
六一散
见一卷温。
〔除湿〕
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 〔燥湿〕
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暑泻〕
连理汤
见一卷暑。
【目录】卷之三\痞满论治【篇名】痞满脉案属性:金氏 寒热拘急,脉不紧数,胃痛,饮入辄呕,中焦痞阻,溺涩痛。宜宣通法。白通草、制半夏、橘白、
草豆蔻、枳壳、苏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症减,痞满未除。用泻心法。半夏、黄连(俱姜汁炒)、黄芩、
干姜、陈皮、枳壳、甘草梢、木通、山栀。二服全安。
殷氏 身热胸痞,气促微咳,呕吐粥饮,痰粘溺涩,经止数月,脉息三五不调,兼带浮数。医投桂、
附热剂,致咽喉肿碍,格阳于上,予谓此怀妊恶阻,兼外感也。宜辛凉以解痰热。用豆豉、杏仁、蒌皮、鲜 竹茹、陈皮、茯苓、制半夏、枇杷叶。二服热退痞消。
张氏 寒热似疟,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阅所服方,混用枳、朴、楂、 、槟榔、青皮之属。此邪在上焦,
误行克伐,徒伤中下焦耳。予用半夏泻心汤去芩、连、甘草,加柴胡、煨姜、蒌皮、
苏梗、茯苓。数服随愈。
巢氏 发热胸痞,时呕,胀入背胁,脉沉小。仿小陷胸汤。用半夏、栝蒌、枳壳、陈皮、茯苓,加姜煎。
二服病除。
【目录】卷之三【篇名】肿胀论治属性: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别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虚,
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
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经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
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实胀也。又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满闭实。此虚胀也。又曰∶脏 寒生满病。此寒胀也。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热胀也。又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之,为脉胀,卫 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又经论五脏六腑之胀甚详,不备录。岐伯曰∶水始起,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光肿如泡。
此水肿也。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腹 胀也。皮浓色苍,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泽,肿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属水。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鼓胀也。肤胀属肺,鼓胀属脾。别有蛊胀,因气血 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蛊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 急,中空无物也。有单腹胀,四肢 不肿,但腹胀也,症最难治。亦名蛊胀。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何以聚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 运输,肾主藏液也。且胀不必兼肿,肿则或兼胀,亦有肿胀并至者。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而兼理气,
气化水自化也。病在气分,以理气为主,而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但其间虚实必辨。凡阳症必热,热者多 实;阴症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实;溺清便泻,
脉微无力,为虚;实者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必速;虚者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
其肿渐至。知此而后治法可详。治水肿,必健脾导水,实脾饮。治鼓胀,必通腑疏肝,草果、浓朴、益智、
青皮、枳壳、牛膝、腹皮。湿在下者,用分利,小厘清饮,大橘皮汤。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通草、杏仁、
浓朴、海金砂、木通、鸡内金、陈皮、菔子。湿浊在里者,洁净腑,四苓散、六一散。膀胱为净腑。洁,渗 利也。风水脉浮者,开鬼门,越婢汤。腠理为鬼门。开,发汗也。肺脾不运者,消皮水,防己茯苓汤、五皮饮。
按五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仲景曰∶风水脉浮,骨节疼痛,恶风。皮水脉亦浮,跗肿,按 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汗。正水脉沉迟,身发热,自喘。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 迟,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发痈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