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5-类证活人书-第3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滓。暖动分二 服。

附子泻心汤。(六十)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属太阳)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六十一)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服此。(属太阳)
黄连(半两) 黄芩 干姜(炮)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汤洗七遍)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甘草泻心汤。(六十二)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 也。宜服此。

甘草(二两炙) 干姜(炮) 黄芩(各一两半) 人参 黄连(各半两) 大枣(六枚) 半 夏(一两一分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生姜泻心汤。(六十三)
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 利者。(属太阳)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炮) 黄连(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泡)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 服。

白虎汤(六十四)
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又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 侧。口中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并主之。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石膏(八两碎绵裹) 粳米(三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白虎加人参汤(六十五)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伤寒若吐 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 数升者。○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并主之。

人参(二分)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二两或作半两) 粳米(一合半 )石膏(四两碎绵裹)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五苓散(六十六)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 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不渴者与茯苓甘草汤)○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 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 。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 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 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或渴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热多。饮水者并主之。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黑皮秤) 茯苓(去皮秤) 白术(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上捣筛为散拌和。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须各自事持秤见分两。然后合。

猪苓汤。(六十七)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少阴病下利六七 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并主之。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炙过)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附子汤。(六十八)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少阴病身 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并宜服之。

茯苓 芍药(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 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桂枝附子汤。(六十九)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 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属太阳)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 温服。

术附汤。(七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 之。若其人大便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