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闭而用麻黄。汗孔疏而用桂枝。伤寒伤风。其治不同。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可发汗。
\x(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x 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仲景云。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伤寒二日。阳明经受病。可发 其汗。非正阳明也。(正阳明者。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可下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身 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俱长者。是太阳阳明可表而已。若无汗尚恶寒。宜升麻汤。(杂方)有汗 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正方一)无汗脉浮。其人喘者。与麻黄汤。(正二十)○又问十 二经皆一。而阳明有三。何也。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有正阳阳明也。太阳阳明者。本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太阳阳明。脾约是也。大便坚。小便 利。其脾为约)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也。正阳阳明者。病 人本风盛气实也。三阳明俱宜下。唯恶寒乃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盖太阳与 阳明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疼 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也。脉浮大者。太阳也。长者。阳明也。头疼腰痛者。太阳也。肌热目痛鼻干者。
阳明也。尚恶寒者。可升麻汤(杂方一)汗之。若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可白虎汤(正方六十 四)解利之。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属胃家实也。可调胃承气汤下之。(正四十三)○ 又问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何也。脉浮大而长。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者。合病也。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并病也。三阳皆有合病。唯三阴无合病。
不可不知也。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正四十 一)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小发汗。设面赤色者。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则阳气怫郁。不得越散。当汗不汗。烦躁不知痛处。其人短气但坐。盖 以汗出不彻故也。更以麻黄汤发其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
\x(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x 此足少阳胆经受病也。(仲景云。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 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诊其脉弦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正方二十九)盖脉弦 细头疼发热属少阳。少阳受病。口苦咽干目眩。宜小柴胡汤以解表。不可发汗。(仲景少阳证唯小柴 胡为解表药耳)发汗则谵语。谵语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燥。宜调胃承气汤(正四三)此属 少阳阳明也。
\x(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x 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仲景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 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渴。属太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正方七十五)理中汤也。(正方七十四)腹满脉浮者。可桂枝(正方一)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 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正十三)○古人以四日太阴证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 也。答曰。不然。有太阴证脉大胸满多痰者。可吐之。脉大而无吐证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
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正百十一)栀豉(杂十九)随证施用。不可拘以日数 也。
\x(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x 此足少阴肾经受病也。(仲景云。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口燥舌干者。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正四十一)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正方七十五)太阴 厥阴皆不恶寒只有少阴有恶寒之证。不可不知也。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宜着灸 并附子汤也。大抵伤寒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然仲景于少阴证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
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干而渴。须宜急下之。非若阳 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证。发热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亦须急 下也。
\x(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x 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仲景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 为未愈。宜小建中汤。(正三十七)
脉浮缓者。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若尺寸脉俱沉 短者。必是囊缩毒瓦斯入脏。宜承气汤下之。(正方四十二)○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 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 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