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7-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16页

。(便出色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弗治。脾传之肾。(土克水。)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一名曰蛊。(如虫侵蚀。)当 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水克火。)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音异。灵枢曰。心脉急甚为螈 。肾水 不生。心虚血燥。不能荣筋也。)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
(再传。火又克金。)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亦言其大较耳。吴鹤皋改三岁作三哕。欠理。)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
不必治于传。(卒暴之病。不必根据传次治。)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五志之火。时发无常。)
故令人有大病矣。(风寒为外感。五志为内伤。故病加重。)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喜为心志。肾因虚而乘之。)怒 则肝气乘矣。(肝乘脾。)悲则肺气乘矣。(肺乘肝。)恐则脾气乘矣。(脾乘肾。)忧则心气乘矣。(心乘肺。)此其道也。
(内 伤不次之道。)(玉机真藏论)
【灵】邪气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流。)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手足阳明经。)中于 项则下太阳。(手足太阳经。)中于颊则下少阳。(手足少阳经。)其中于膺背两胁者。亦中其经。(三阳经分。)中于阴者。
常从臂 始。(手经手臂。足经足 。)此故伤其脏乎。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 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阴溜腑。)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 上行。(形寒伤外。饮寒伤内。素问咳论云。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与此文义正同。今人惟知形寒为外 伤寒。而不知饮冷为内伤寒。讹为阴症。非也。凡饮冷者。虽无房事。而亦每患伤寒也。若房事饮冷。而患伤寒。亦有 在三阳经者。当从阳症论治。不得便指为阴症也。世医不明。妄以热剂投之。杀人多矣。特揭出以告人。气逆上行。故 有发热头痛诸症。)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 多积于两胁。)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愿闻六腑之病。
曰。面热者足阳明病。(胃脉上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按经脉篇。手大指后肉隆起处名鱼。鱼际。其间穴名。属太阴 肺经。太阳经无鱼络之名。络血亦未详是何病。)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面之脉。或陷或竖。)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肠中水火相激。四时气篇曰。腹中尝鸣。气上冲胸喘。邪在大肠。)冬日重感于寒即 泄。当脐而痛。(大肠部位。当脐。)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胃脉入膝膑下足跗。故不能久立。大肠胃同属阳明燥金。)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支。)两胁。(胁为肝部。土反侮木。)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四时气篇曰。膈 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去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四时气篇曰。小肠 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睾音皋。肾丸也。)当耳前热。若寒 甚。(脉上颊。入耳中。故或热或寒。)若独肩上热甚。(脉绕肩胛。交肩上。)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脉交膻中。
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不得小便。窘急。(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本输篇曰。三焦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 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溢则水。留即为胀。(外为水肿。内作鼓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 小便而不得。(膀胱主小便。)肩上热。(脉循肩膊。)胆病者。善太息。(木气不舒。)口苦。呕宿汁。(四时气篇曰。胆液 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胆虚。)嗌中 然。(少阳相火。)数唾。(胆病善呕。数唾亦喜 呕之类。胆中有邪故也。)(邪气脏腑病形)
【灵】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舌为心苗。)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舌虽分。共为一窍。)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 不和。则七窍不通。(一脏各司一窍。)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腑阳脏阴。气 阳血阴。留滞也。)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弗能荣也。故曰关。(马注。关。六阳不得入内。)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马注。格。六阴不得出外。)阴 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马注曰。难经三十七难。误以六阴脉盛为格。六阳脉盛为关。
致后世不曰脉体。而指为膈症。误之误也。昂按。关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