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9-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12页

虽尽上圣救生之道。心明经脉药石之妙。犹未免世中 之诬斥也。明乎医者。幸详究焉。
<目录>卷中<篇名>中风论第十属性:论曰。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
叔和云。热则生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
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
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曰。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经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
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
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经曰六腑不和。
流经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若外无留结。内无不通。必知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 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
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 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
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湿去热之药治之。不可用针。可用灸。今具六经续命汤。通治 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以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经别药。随证细分 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 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于肌 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 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
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
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
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获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 制火。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中风之人能食者。
凡中风病。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病宜广 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
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 也。此之类焉。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药下其痰涎。故风者乃百病之长。庸可忽诸。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防己 桂枝 川芎 甘草(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半两)
杏仁(一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七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先 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
主之。
麻黄 防风 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
中风有汗恶风。
桂枝续命
主之。
桂枝 芍药 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
主之。
石膏 知母(一料中各加二两) 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
葛根续命
主之。
葛根(二两) 桂枝 黄芩(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
主之。
附子(加一倍) 干姜(加二两) 甘草(加三两)
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经中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