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2-素问识-第9页

浓。此盖脾约证。伤寒论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是也。张云。脾气不濡。则胃气留滞。故曰乃 浓。浓者。胀满之谓。已觉欠理。汪昂云。按酸咸甘辛。言其害。而不及其利也。味苦。言其利。而未及其害 也。古文不拘一例。不必穿凿强解。是以胃气浓为利。甚误。
沮弛
张云。沮。坏也。志云。遏抑也。简按王训润。恐非是。
精神乃央
新校正云。央。乃殃也。马云。央者。半也。四气调神论。有未央绝灭。此言精神仅可 至半也。简按二说并通。王训久。恐误。又按五味偏过生疾。其例不一。言脾气者二。言心气者亦二。肝气。
肾气。胃气。各一。而不及肺气。未详何理。抑古文误邪。
凑理
广雅。凑。聚也。汲冢周书。周于中土。以为天下之大凑。盖会聚元真之处。故谓之凑。以 其在肌肉中。又从肉作腠。文心雕龙。凑理无滞。吴注举痛论云。腠。汗孔也。理。肉纹也。疟论。汗空疏腠 理开。知是以腠为汗孔者误。
气骨以精
宋本。作骨气。高云。五味和。则肾主之骨以正。肝主之筋以柔。肺主之气。心主之血 以流。脾主之凑理以密。诚如是也。则有形之骨。无形之气。皆以精粹。可谓谨道如法。生气通天。而长有天命矣。
<目录>卷一<篇名>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属性:马云。灵枢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木。义盖同也。简按汉高帝纪。如淳云。金匮。犹金HT 也。
师古曰。以金为匮。保慎之 义。
天有八风
灵九宫八风篇。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也。以上八 风。萧吉五行大义。引太公兵书。与吕览及白虎通所载异。
经有五风
马云。风论有五脏风。岂八风之外。复有五风乎。八风发其邪气。入于五脏之经。而发 病已。简按吴云。经。风论也。非是。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
吴接上句。云。此所谓得四时之胜。而变病也。简按以下三十二字。文义不顺 承。恐他篇错简。此一节。又见六节脏象论王氏补文中。

吴云。输同。五脏之气至此。而转输传送也。简按经文。俞输 通用。玉篇。 。五脏 也。
史记。五脏之输。注。经穴也。项氏家说云。 。象水之窦。即窬字也。见难经汇考。
病在脏
王马张并云。心脏。志云。夏时阳气发越在外。脏气内虚。故风气乘虚而内薄。
病在四肢
马云。上文言腰股。而此言四肢者。以四肢为末。如木之枝。得寒而凋。故不但腰股为 病。而四肢亦受病也。高云。支。肢同。余篇仿此。
故春善病 衄
志云。以下三故字。皆顶上文东风生于春节而言。高本。衄。作HT 。注云。音忸。
今讹衄非。简按诗 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 。作 为是。说文。鼽。病寒鼻窒也。释名。鼻塞曰 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礼月令。民多鼽嚏。吕览作鼽窒。高诱注。鼽。 鼻也。灵经脉篇。
实则鼽窒。虚则鼽衄。王氏乃为 (HT 同。鼻液也。)之义。未详所据。衄。说文。鼻出血也。篇海。HT 。
通作衄。说文无HT 字。高氏改用俗字。非。
秋善病风疟
高云。秋病肩背。俞在肩背。故秋善病风疟。风疟者。寒栗而肩背振动也。简按疟论云。
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可见疟邪自肩背始也。肩背振动之解欠详。
冬善病痹厥
马云。冬气者。病在腰股。又在四肢。故痹病厥病。从之而生矣。
按跷
史记扁鹊传。 石桥引。索隐云。桥。谓按摩之法。说苑。子越扶形。子游矫摩。灵病传篇。
乔摩灸熨。盖跷。九兆切。与矫通。桥乔并同。易说卦。坎为矫 。疏。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 。盖跷 乃按摩矫揉之谓。王注似迂。楼氏纲目云。按跷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脱简。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温病之义也。
春不病颈项
吴本无春字。简按前文无病颈项之言。此五字恐剩文。
仲夏不病胸胁
吴本无仲字。非。
飧泄而汗出也
此六字。新校正云。疑剩文。是。○李冶古今 云。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
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是而言。春夏秋冬。无论启 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
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 一句。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如此则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大抵导引。四时皆可为之。惟不得劳顿至于汗 出。而苟劳顿至于汗出。则非徒无益。或反以致他疾。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