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微,寒自内生,复加外寒斩关直入,其人 顷刻云亡。故仲景以为卒病,而用辛热以回一线真阳于重泉之下也。卒中寒者,阳微阴盛,最为危急。
《素问·调经论篇》曰∶“阴盛生内寒。”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 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夫既言阴盛生内寒矣,又言故中寒者,岂非内寒先生,外寒 内中之耶!经既言血脉不通矣,又言其脉盛大以涩者,岂非以外寒中,故脉盛大,血脉闭,故脉涩耶!此 中深有所疑,请申明之。一者,人身卫外之阳最固,太阳卫身之背,阳明卫身之前,少阳卫身之两侧,今 不由三阳而直中少阴,岂真从天而下?盖厥气上逆,积于胸中,则胃寒;胃寒则口食寒物,鼻吸寒气,皆 得入胃。肾者,胃之关也,外寒斩关直入少阴肾脏,故曰中寒也。此经隐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脉盛大以 涩,虽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脉必微。盖经统言伤寒、中寒之脉,故曰盛大以涩。仲景以伤寒为 热病,中寒为寒病,分别言之。伤寒之脉,大都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阳病而见阴脉且 主死,况阴病卒病,必无反见阳脉盛大之脉。若只盛大以涩,二阳一阴,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经所隐 而难窥者也。
<目录>卷四<篇名>紧脉(阴中之阳)
属性:体象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多枭动夭矫之势。《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掬。
主病 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紧者,目痛项强。紧在左关,胁肋痛胀。左尺紧者,腰脐作痛。
右寸紧者。鼻塞膈壅。紧在右关,吐逆伤食。右尺得紧,奔豚疝疾。
紧为收敛之象,犹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阳困阴凝,故主诸痛。
兼脉 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谓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击。
浮紧有力,无汗,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拘急,体痛,骨节疼,此为伤寒邪在表也。独右关紧盛为饮食 内伤,两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遁尸鬼击者,皆属阴邪之气卒中于人,邪正交争,安得不急数乎?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浮紧,谓正已虚而邪方痼也。咸在不治。
按天地肃杀之气,阴凝收敛,其见于脉也为紧。较之于弦,更加挺劲之异。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 曰∶“数如切绳。”丹溪曰“如纫 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绞而转,始得紧而成绳。”可见紧 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不然,左右弹手及转索诸喻,将何所取义乎!古称热则筋纵,
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其外,崛强不平,故作是状。紧之与迟,虽同主乎寒,迟则气血有亏,乃 脉行迟缓而难前;紧则寒邪凝袭,乃脉行夭矫而搏击。须知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力则为实脉,
数而绞转则为紧脉。形状画一,不可紊也。崔氏但言如线,亦窥见梗概,第未言之透快耳。紧之一字,已 经古人工于摹写,而伪诀妄曰∶“寥寥入尺来。”思之几同寐语。夫紧脉犹之行路,不惟足高气扬,履声 接踵,抑且左右恣意,而竟比之一龙钟衰老举步不前之态,其比拟失伦,肆口无忌,何至于此。庸工犹 以为金针也,吁,可怪矣!
<目录>卷四<篇名>缓脉(阴)
属性:体象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 ,初春杨柳。
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 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兼脉 主病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 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左尺缓涩,精宫不及。
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素问·玉机真藏论》∶“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是故缓脉不 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浮而且缓,风上乘也;沉而且缓,湿下侵也。缓而且大,风虚内 盛;缓而且细,湿痹外乘。缓而且涩,脾不能统血也;缓而且弱,肺不能主气也。
按缓脉在八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足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 而软无偏胜者,和平之脉也。故张太素又比之“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盖土为万 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缓之于脉大矣哉!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 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脉经》云∶“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 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