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8-脉诀汇辨-第27页

常为结。”则结之体状,有非浅人所领会也。夫是三者,虽同名为结,而 义实有别。浮分得之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止数频多,三五不调,为不治之症。由斯测之,结之主症,
未可以一端尽也。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全无相涉。岂欲仿佛叔和旋引 旋收之状,而词不达意乎?此着述之所以不可易易也。
<目录>卷四<篇名>代脉(阴)
属性:体象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亦歇止之脉。但促、结之止,内有所碍,虽止而不全断,中有还意;代则止而不还,良久复止,如四时之 禅代,不愆其期也。又促、结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定期。
主病 代主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止有定期者,盖脾主信也。故《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
按代脉之义,自各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者其 脉代。”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 死”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若脾王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
等篇所云者是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
更变不常,则均为之代,须因变察情。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 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故五十动而不一止,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 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
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至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 凡病将死者,必气促以喘,仅呼于胸中数寸之间。此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气短已极,医者犹欲 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戴同父云∶“三部九候,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
皆以四十五动准,乖于经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绝,却后四年多命没。’荒疵尤甚。夫人岂有一藏既 绝,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脉来四十动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未知《灵枢·根 结篇》但言动止之数,以诊五脏无气之候,何尝凿言死期耶?”滑伯仁曰∶“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 也。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而得代脉,冀其回春,万不得一矣。
伤寒心悸,有中气虚者,停饮者,汗下后者。中气虚则阳陷,阳受气于胸中,阳气陷则不能上充于胸中,
故悸。停饮者,饮水多而停于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气上凌,心不自安,故悸。汗后则里虚矣。况汗乃心液,
心液耗则心虚,心虚故悸。诸悸者,未必皆脉代;若脉代者,正指汗后之悸,以汗为心液,脉为心之合耳。
女胎十月而产,腑脏各输真气资以培养。若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 堕矣。当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及胎,脉必虚代。在《灵枢· 五脏生成篇》曰∶“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藏故耳。代脉主病,但标脾脏虚衰,而不及 他症,故附列焉。
<目录>卷四<篇名>疾脉(阳)
属性:体象 疾为疾急,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
主病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灭。毋论寸尺,短期已决。
阴阳相等,脉至停均。若脉来过数而至于疾,有阳无阴,其何以生!是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 恒有也。若痨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可与之决短期矣。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 至,号为离经,是已登鬼 者也。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 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经常之脉,即名为离经矣。心肺诸证,总之真阴消竭之兆。譬 如繁弦急管,乐作将终,烈焰腾空,薪传欲尽。夫一息四至,则一昼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 五十周于身,而脉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经脉流行之常度也。若一息八至,则一日一夜周于一身者,
当一百营,而脉遂行一千六百余丈矣,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 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而气之短已极矣。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乎血,凡残喘之尚延者,只 凭此一线之气未绝耳。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也。
<目录><篇名>卷五属性:小序 病有不尽凭于脉者,然凭脉以断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标示焉,使不啻影之随 形,以戒世之侥幸于万一,遗师其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