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8-脉诀汇辨-第9页

脉动冲阳,(足大指次指陷中为内庭,上内庭五寸是。)足厥阴肝脉动 太冲,(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足少阳胆脉动听会。(在耳前陷中。)夫诸经脉之动,各自不同,况不尽行于三部,伪诀胡 为漫无分疏乎?《难经·二难》虽言尺寸,其意以关为界,从关至鱼际为一寸为阳,阳得寸内之九分;从关至尺泽为一 尺为阴,阴得尺中一寸;乃以阴阳而言,未尝分经络也。然则脏腑果何借以诊乎?经不云乎,“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 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脉之盛衰本于胃,出入由于肺。胃气如物之有轻重,肺气如物之轻重者权衡以平也。如 伪诀即以某部为某经,其凿甚矣。
脉之行于十二经络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难经·二十三难》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 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卫于一身者也。其始中焦注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注手阳明 大肠,手阳明大肠注足阳明胃,足阳明胃注足太阴脾,足太阴脾注手少阴心,手少阴心注手太阳小 肠,手太阳小肠注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注足少阴肾,足少阴肾注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注手 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注足少阳胆,足少阳胆注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还复注手太阴,是谓一周也。”
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脏腑、经络、营卫、而 令充满无间,环流不息于通体者,全恃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大气之说,尝一言之。《素问·五营运大 论》曰∶“黄帝问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曰∶‘冯乎?’曰∶‘大气举之也。’”
可见太虚寥廓,而能充周磅因礴,包举地之全体者,莫非气也。故四虚无着,然后寒暑燥湿风火之气,入 地中而生化。若不繇大气苞地于无外,则地之崩坠震动,且不可言,胡以巍然中处,而永生其化耶!人 身亦然。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出入废而升降息矣。
神机化灭,立见危殆。或谓大气即膻中之气,所以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然而参之天运,膻 中臣使,但可尽寒暑燥湿风火六入之职,必如太虚 穆,无可名象,苞举地形,永奠厥中,始为大气,膻 中既称臣使,是有其职,未可言大气也。或谓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 主也。讵知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六入地中之气,而非太虚之比矣。膻中之 诊,即心包络;宗气之诊,在左乳下。原不与大气混诊也。然则大气如何而诊之,《内经》标示昭然,而读 者不察耳。其谓“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者,正其诊也。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苞举无 外之气于人身者,独由胸中之肺,故分其诊于右手主气之天部,朝百脉而称大会也。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医者调匀气息,自一呼人之脉再至,自一吸人之脉亦再至,呼吸之间,而脉准来四至者为平脉;间有 五至者,亦未可断病。盖人之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长,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长,名为太 息;如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也。言脉必有四至为平,五至便为太过,惟正当太息之时,亦曰无 ,此 息之长,非脉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呼吸既定,合为一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呼出于阳,吸入于阴。一呼脉二至,一吸脉二至,合四至为一息。一日一夜共计之,约一万三千五百息。
呼吸之间,脉行六寸;八百十丈,日夜为准。
即此一呼一吸计之,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 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按越 人《二十三难》云∶脉数总长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跷在内。以一呼一吸行六寸算之,昼夜一万三千五 百息,共计八百一十丈。周于身者,得五十度。后又云∶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 手太阴。所谓如环无端者,不知二跷、任、督,从何接入,岂附行于足少阴、太阳耶?附则不能在循环注接 之内,当俟知者。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灵枢·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 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
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更改,乃可以诊有病之脉。又切脉之道,贵 于精诚,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妄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得脉之妙也。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审位既确,可以布指;疏密得宜,长短不失。
凡诊脉者,令人仰手,医者覆手诊之。掌后有高骨对平处谓之关上,看定部位,徐以中指先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