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故用此方。或小柴胡加苏子薄荷细辛。亦与麦门冬汤仿佛。
感冒甚重。传变为热者。宜照伤寒法治之。清热攻里。可以任量。惟失血家。不得轻用吐法。戒之。
失血之人。有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者。由于肺痿气虚。时时洒淅恶寒。鼻塞流清涕。乃金被火克。内壅外 闭。卫气不布之故。只宜清养肺金。毋得妄用发散。以张火焰也。太平丸补散兼行以治之。千金麦门冬汤。
小柴胡汤皆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津液。以调和荣卫。尤平稳而神奇。
<目录>卷六<篇名>痉掣属性:(拘急)
痉者角弓反张。掣者手足抽扯。拘急者头勾足局。肘膝相构。伤寒中风。凡遇此等。分三面治之。失血家亦 宜分三面施治。而用药略有不同。眉列如左。
角弓反张者。太阳经病也。无汗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血家病此。多是血燥生风。筋灼而挛。麻 桂皆其所忌。前方不中与也。宜四物汤。加葛根防风荆芥独活羚羊角桑寄生续断杏仁治之。
手足抽掣。口目斜引者。少阳经病也。伤寒中风。用大秦艽汤。此方风药虽多。尚兼滋补。血家病此。亦可借 用。再加阿胶羚羊角人参天花粉。以柔润熄风。则与血家更宜。而前拘急属阳明经。伤寒中风。得此者。三 一承气汤治之。血家得此为阳明津液大虚。筋为之缩。法宜大生津液。玉女煎。加天花粉玉竹葛根竹茹 人参麦门冬白芍枳壳治之。
又曰。肝主筋。肝病则惊骇。筋挛。今且不必缕分。总以治肝为主。四物汤。加羚羊角酸枣仁木瓜荆芥黄芩治之。
此乃血家发痉之治法。非通治诸痉之法。读者须知。
<目录>卷六<篇名>暑疫属性: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矣。热 甚则心烦口渴。脉数溺赤。湿甚则泄痢肿满。喘急闭闷。病状不一。总系热湿二气而已。血家阴虚湿热之 邪。尤易感受。宜统以大清凉饮治之。湿甚者。再加防己。虽不能尽暑之治法。然本此方以推展之。可以得 变通之妙。
又有阴暑。实非暑也。乃夏月伏阴内动之寒症。毋循名而失实。疫者四时不正恶戾臭秽之气。触人为病。
病气又能传染。是名曰疫。沉冬则无。夏秋常有。其气触人。皆从口鼻而入。内伏脏腑之中。发作则壮热头 痛。变疟动痢。狂躁肿急。不一其形。虽有外证。不得发表。但解其里。则表气自和。清温败毒饮。加酒大黄治 之。血家阴虚。疫邪易发。故并言之。另有瘟疫专书。详明者多。宜细查阅。此第举其大意耳。
<目录>卷六<篇名>食复属性:失血家。胃气清和。津液自生。火自降。痰自顺。而病亦自愈矣。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 冲于肺。则为咳嗽。外蒸肌肉则发热。内郁于心则为烦。由是血不得宁。因之复发。名为食复。宜甲己化土 汤。加枳壳浓朴炒栀子麦芽为主。咳者加紫菀麦冬五味子杏仁。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心烦者加黄连当 归。腹痛者加酒大黄。已动血者。加桃仁苏木。或用逍遥散。照上加减法。亦调和胃气善方。小柴胡汤亦可。
仲景治食复。言有宿食者。皆主芍药大黄。义取二物力能推荡。盖宿食不去。不独阻新食之进。且伤气壅 邪。转生诸疾。故主大黄以速去之。以免伤其正气。胜查麴之功千万。医者须知此理。临证庶有胆识。
夫失血之人。所以易于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热。贪多饮食。既食之后。脾津枯少。不能糜烂消化。是以易于 停食。宜四君子汤加黄精山药玉竹天花粉麦芽白芍生地黄枸杞子当归麦冬山楂莱菔汁煎服。此等 治法。但读东垣脾胃论者。断不能知。
<目录>卷六<篇名>劳复属性:(怒复)
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烦热喘咳。随之而作。失血病。因劳动而复发者。十之五六。亟宜调息 瞑目。以收敛浮动之气。使阴生阳秘。而血乃不复动矣。人参固本汤。加蒲黄苏木治之。烦热甚者。宜用地 骨皮散。加炒栀子蒲黄。喘咳甚者。宜人参清肺汤治之。或三才汤。加五味子云茯苓沉香甘草。清燥救肺 汤亦治之。血复止后。多饮独参汤。熟睡以息之。
怒复者。怒气伤肝。相火暴发。而血因奋兴。当归芦荟丸以泻之。龙胆泻肝汤以清之。丹栀逍遥散以和之。
小柴胡汤。加牡蛎青皮以抑之。血潮不止者。泻心汤。加当归白芍沉香香附子降真香以止之。十灰散。用 香附子槟榔童便醋调服以止之。去血过多。则阴愈伤。阳愈亢。怒气愈不能平。宜当归人参沉香香附子 生地黄五味子。以大补之。少与之食。以消息之。
总之。失血之人。戒劳更能戒怒。医学考辨。有戒怒诗云。病家误。戒忿怒。忿怒无非些小故。血随气上不循 经。犹如轻车就熟路。吾临血证多矣。每有十剂之功。败于一怒。病家自误。医士徒劳。堪发一叹。
<目录>卷六<篇名>时复属性:时复者。谓血家春夏得病。至次年春夏复发。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其病复发。值其时而仍病。故曰时复。
夫人身五脏六腑。与天之气运。呼吸相通。原是一体。故天之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