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8-证治准绳·幼科-第150页

,甚则陈氏木香散(泄利)异攻散(出不快)皆可用也。外用胡荽酒(见形)喷之。或因误下 之后,毒瓦斯入里而黑陷者,则宜温养而表出之,先以理中汤温养其里,后以桂枝葛根汤疏解 于表也,不出,再加麻黄。
四则被房室等杂秽恶气冲触而黑陷者,则宜熏解之,内服紫草饮子(见前),外用胡荽 酒喷之,及茵陈熏法。(余详前禁忌条内)
茵陈熏法
用干茵陈研末,捣枣膏、和丸如鸡子大,晒干。烈火烧烟熏之。
〔大便〕痘疮自起发之后,大便常宜坚实,缘小儿脆弱,身热而大便不通者则 易实,大便自利者则易虚,虽四五日不便,无忧也,不能食者听其自便,赖旧谷气 为养,至五日后则脓成毒化,解利之剂可用也。能食者三日后不通,不腹满,不里 急后重,则亦不必攻之,可用胆导法(便闷)导之,不通,以当归丸(便闷)微令润过,使气 道升降,无壅遏之患,不可妄下。凡能食者,大便喜润,赖新谷以为养,而旧污之 不留,自然脏腑流利,血气和平,不可妄用温补,反增里热之证。胃主腐熟水谷,
大肠主传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涩,可以知人脏腑 之冷热,大便如常,是亦疮疹之一顺也。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 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冷热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
理中汤丸、豆蔻丸(俱泄利)、益黄散(脾)、甚则陈氏木香散(泄利)、异功散(出不快)皆 可用也。泻下之物黄又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 发者,热证也,黄芩汤、
(泄利)五苓散(惊搐)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 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 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 证。方论详泄泻本门。
不二散
治痘当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以此止之,只一服愈,如服此不已,是元气 已脱,不可为矣。
莲肉(炒,去心,一两) 真鸦片(二钱,另研)
上,各取净末,和匀。每服三四分,米饮调下。此方不但止泻,亦治烦、痒、
二证。夫固大肠之滑脱、易知也,敛心火之浮游、难知也。
〔手足〕痘疮起发欲透,惟四肢稍远,难得均齐,必脾胃素强能食多者,不须 虑此,若脾胃素弱又食少者,手足上疮常发不透,盖脾主四肢,脾虚则不能行其津 液溉灌四肢,所以发迟,以补脾为主快 越婢汤,如不令透,其后手足必作痈毒。
又手足疮痘,多发水泡者,此肝乘脾也,先泻肝,羌活汤(发热)加柴胡。后补脾,人参 白术散(渴)去葛根加桂。如见而复隐,起而复塌,色紫黑者,此肾乘脾,不可治。
快 越婢汤
黄 (炙) 白芍药 桂枝 防风 甘草(炙)
上锉细。加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不拘时。
〔头面〕头面属阳,疮疹亦属阳,以类相从,故出现、起发、收靥自头面始,
升生浮长,阳之性也,痘疮起发,头面以渐肿大,升生浮长之性,不须忧恐,只要 疮子磊落红活,光壮肥泽,待至成脓之后,毒化结痂,而肿亦渐消矣。如疮粘连通 串,模糊成饼者,又要红活润泽,以快 汤、消毒饮(并见形)合而饮之,或消毒化 汤 以解其毒,更以甘桔汤(咽喉)加牛蒡子相间与之,以利咽喉,宽胸膈,令饮食无阻也。
又以神应膏护目(见形)。若灰白青黄干燥,疮面肤起者,皆死证也。其头面肿,有不闭 目者,毒浅而轻,有闭目者,毒深而重,亦待疮熟肿消而目自开,若疮未成,肿消 目开者,此陷也,勿治。
消毒化 汤
升麻 柴胡 桔梗 甘草 龙胆草 牛蒡子 连翘 防风 蝉蜕 密蒙花 上锉细。加淡竹叶十片,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后服。
凡将起发,头面预肿者,此时行疫疠之气,名大头瘟,其毒最酷,急用羌活救 苦汤解之。
羌活救苦汤
羌活 白芷 川芎 蔓荆子 防风 桔梗 黄芩 大力子 连翘 升麻 人中 黄(各等)
上锉碎。加薄荷叶七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痘疔〕痘疹之毒,自内而出,冲突气血,发散腠理,初出一点血,乃身中气 血被毒驱逐,现于皮肤之外,其成形者气也,成色者血也,毒火太甚,煎熬气血,
先至之气则削矣,血则枯矣,气削血枯,腠理反闭,毒不得出,未免复入于里,遂 成陷伏,时人以黑疮子为痘疔,又曰鬼痘者,深恶而畏之词也。此乃毒瓦斯郁遏,非 外感风寒,内虚吐利,杂气触犯者可比,古人立方,如大小便秘,腹胀烦躁者则下 之,但大小便秘者,则利小便解毒,自利者以泻脓血为顺,水谷为逆,却不立方,
以毒虽入腹,皆泻出也,攻之则无所攻,补之则不可补,昏闷不醒者,用龙脑膏(黑陷)
以去心中之邪。枯黑不起者,或内用无价散(倒靥)以解在里之邪,或外用水杨汤(见前)、四圣 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