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8-证治准绳·幼科-第80页

论,可以类推。治法,
先明虚实,审得病源,随经施治,药饵无瘥,则不失其机要。实则小柴胡汤加生地 黄、丝茅根,或苦参亦好,并用水煎服。或 咀五苓散合五和汤,亦加丝茅根、苦 参、水煎,及投消毒饮。次用《局方》鸡苏丸、三黄丸、间服。虚则理中汤,及人 参芎归汤皆可服。间有医者见其血盛,以为热极,过投凉剂,遂使血寒不能归源而 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滞,或成小片,当服姜附之剂以温之,自然流畅,毋致妄行为佳。
小柴胡汤
(潮热)
五苓散
(惊)
五和汤
(里热)
消毒饮
(喉痹)
《局方》
鸡苏丸
(大吐血)
三黄丸
(里热)
理中汤
(吐泻)
人参芎归汤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参(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各半两) 荆芥(二钱半)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黄芩丸
治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上,以黄芩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大。三岁一丸,浓盐汤下。柏叶、石榴花,
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瓷器末,治呕血,破血止血。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 血痢黑痢。
<目录>集之三·心脏部一\诸失血证<篇名>吐血属性:《全婴》论云∶夫吐血者,荣卫气逆也,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卫相济,不失 常道,一有所胜,则致妄行。血者水也,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气之使血,
其势如此。巢氏云∶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气 逆则血随气上,故令吐血也。又或饮食太饱之后,脾胃内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 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嗽吐血者,是虚 损也。〔薛〕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故能入于脉。夫荣者,阴血也,所主在心,统化在脾,
藏内在肝,宣布在肺,输泄在肾,灌溉一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生毓焉。然血 之所统者气也,故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是以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阳生阴 长,夫倡妇随之道也。若气一伤,则变证百出,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降下 则便红,热陷则溺赤,渗于肠胃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漏,此皆气有殄戾之乖,
而血乃生渗溢之患也。然养阴者可不先知养阳之道乎。小儿患之多因禀赋积热,或 食膏粱浓味,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治法,若气虚血弱,当以人参补之,阳旺则阴 生血也。若四物汤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若左寸关脉数而无力,血虚 也,四物汤加参术。浮而无力,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尺脉数或无力,肾虚也,六 味地黄丸。右寸关脉数而有力者,肺胃热也,犀角地黄汤,后用四物汤加参苓白术。
尺脉数而无力,阴虚也,用六味地黄丸。若面黄目涩,眵多手麻者,脾肺虚也,用黄 芍药汤。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烦躁,或晡热作渴,头目不清。若因脾虚不能生血者,用四君 子汤。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芍药 川芎(各一钱)
上,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虚热)
六味地黄丸
(肾)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温病,失于表汗,致内有瘀血,吐血面色黄,大便黑,及疮痘 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镑) 牡丹皮(各一两) 生地黄(八钱) 赤芍药(七钱)
上,每服二钱,水煎服。
黄 芍药汤
治衄多岁,面黄眼涩,多眵手麻。
黄 (三两)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药(炒黄。各一两) 羌活(半两)
上,每服三钱,水煎服。按∶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然血虚久,则阳亦虚 矣,故血不足则麻木,阴虚火动,变证百出,实非风也,此出升阳滋阴例。
人参黄 散
治虚劳客热,消瘦倦怠,口燥咽干,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胸满,
食少作渴,咳唾、时有脓血。
天门冬(去心,三两) 半夏 知母(炒黄) 桑白皮 赤芍药(炒) 黄 (炒) 紫菀 甘草(炙) 鳖甲(醋炙。以上各半两)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各二两)
人参 桔梗(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五钱,水煎服。大人亦得。(一方,有生姜)
柏枝饮
治小儿衄血吐血。
柏枝(干者) 藕节(干者)
上等分为末。三岁半钱,藕汁入蜜,沸汤调下。一方,白芍药为末,磨犀角汁 调,治咯血、衄血。
辰胶散
治小儿吐血。
阿胶(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许)
上为末,和粉红色。三岁一钱,藕汁和蜜调下。
紫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