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9-证治准绳·杂病-第12页

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肉 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一 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一钱。
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七分、黄连五分、甘草三分。胸中气壅滞,加 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去之。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 者,加桂心三分。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 三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 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仁 三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 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以理中汤主之。干姜 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也,
平胃散主之。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脐下痛加 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三二分。《内经》所说少 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 厥阴之证,乃下焦血结膀胱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 亦湿,加去桂五苓一钱。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七分,防风、 本根各半 钱,升麻、苍术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 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加黄柏、生地黄各五分,切禁劳 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
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 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大便秘涩,加当归稍一钱,
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 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 肝伏热,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
加苍术、泽泻、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各五分。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 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气耳,
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之类是也。
【内伤始为热中病似外感阳证】
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 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 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
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恶食,口不知味,右手气口脉大于左手人迎三倍,其 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是肺之本脉。代是无气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脉。
大是洪大,洪大而数,乃心脉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挟心火克肺金也。其右关脾 脉比五脉独大而数,数中时显一代,此不甚劳役,是饮食不时,寒温失所,则无右 关胃脉损弱,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如此也。治用补中益气汤。
【内伤末传寒中病似外感阴证】
腹胀,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隔噎不通,
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唾,两丸多冷,
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脊膂皆痛,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 寒中。治用神圣复气汤、白术附子汤、草豆蔻丸。
【似外感阳明中热证】
有天气大热时劳役得病,或路途劳役,或田野中劳役,或 身体怯弱食少劳役,或长斋久素胃气久虚劳役。其病肌体壮热,躁热闷乱,大恶热,
渴饮水,此与阳明伤寒热白虎汤证相似,鼻口中气短促上喘,此乃脾胃久虚,元气 不足之证,身亦疼痛,至日西作,必谵语热渴闷不止,脉洪大空虚或微弱。白虎汤 证,其脉洪大有力,与此内伤中热不同,治用清暑益气汤。饥困劳役之后,肌热躁 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大而虚,重按全无。经曰∶脉虚则血虚,
血虚则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汤必危,宜黄 当归补血汤。
【似外感恶风寒证】
有因劳役坐卧阴凉处后,病表虚不任风寒,少气短促,懒言 语,困弱无力。此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于阴凉处,
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 外感恶风相似。不可同外感治,宜用补中益气汤。
【内伤似外感杂证】
饮食失节,劳役所伤,脾胃中州变寒,走痛而发黄,治用小 建中汤,或理中汤,或大建中汤,选而用之。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
理中丸。心肺在膈上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