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61-证治准绳·类方-第12页

凡中风人,先服此药顺气,次进治风药。
白术 白茯苓 青皮(去白) 香白芷 陈皮(去白) 天台乌药 人参(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木香调气散
(《和剂》) 治气滞胸膈,虚痞恶心,宿冷不消,心腹刺痛。
白豆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叶 炙甘草(各八两) 缩砂仁(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不拘时点服。
四七汤(见气。) 星香散(见中风。)
三和丹
即养正丹、黑锡丹、来复丹。
<目录>第一册<篇名>中食属性: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八味顺气散(见中气。)
加减平胃散
(东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 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痿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 痞,膈气反胃等证。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三斤二两)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斤) 陈皮(三斤二两,去白) 甘草 (锉,炒,三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
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常之气。如小 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米谷不化,饮食伤,多加枳实。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脾胃 困弱,不思饮食,加人参、黄 。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朴,甘草减半。遇夏加炒黄芩。遇雨水湿润时加 茯苓、泽泻。如有痰涎,加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用半夏一两。
咳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归身、黄 。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 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海藏加减少平胃散例∶若泄泻脾湿,加茯苓、丁香、白术,为调胃散。一法加藿香、
半夏。加干姜为浓朴汤。若温疫时气,二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沸,取 微汗出愈。若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百节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疟痢加姜制半夏,若小肠气痛加 茴香。若水气肿满加桑白皮,若妇人赤白带下加黄 ,若酒伤加丁香,若饮冷伤加高良姜,若滑脱泄泻加 肉豆蔻,若风痰四肢沉困加荆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浑身虚肿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湿痹加菟丝子,
若白痢加吴茱萸,赤痢加黄连,若头风加 本,若转筋霍乱加樟木皮。若七邪六极,耳鸣梦泄,盗汗,四肢 沉重,腿膝痿弱,妇人宫脏久冷,月事不调者,加桂枝。若胃寒呕吐,多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 两。若气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各三两,生姜煎服。若与五苓散相半,为对金饮子。若与六一散 相合,为黄白散。若与钱氏异功散相合,为调胃散。若饮食进退,加神曲、麦芽。冬月加吴茱萸、川椒、干 姜、桂,为吴茱萸汤。若加 本、桔梗,为和解散,治伤寒吐痢。若加藿香、半夏为不换金正气散。若疟寒 热者加柴胡,若小肠气痛者加苦楝、茴香。
<目录>第一册<篇名>中恶属性:苏合香丸(见卒中。)
调气平胃散
木香 乌药 白豆蔻仁 檀香 砂仁(各一钱) 藿香(一钱二分) 苍术(一钱半)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盅,生姜三片,食前服。
<目录>第一册<篇名>伤暑属性: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六钱二字半)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白虎加苍术汤
前方内去人参,加苍术二两,增水作四服。
香藿饮 香薷汤(俱见中暑。)
六和汤
(《澹寮》)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 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香薷(二钱) 缩砂仁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去皮)
藿香(去土) 白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二盅,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五苓散(见消渴。)
消暑丸
(《和剂》)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无见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热汤送下。(中暑为患,药下即 苏。伤暑发热头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
若痰饮停积,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叶散 来复丹 却暑散(俱见中暑。) 小半夏茯苓汤(见痰饮。) 平胃散(见中食。) 理中汤 (见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