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男用女,女用男) 西黄(一分) 珍珠(二分) 青黛(一钱) 冰片(二分) 人中黄(一钱)
此方治烂喉痧之神药,吹入即愈。如咽喉碎腐,用薄蜜调之,含咽亦效。
卷下 医方论上
(四十四)三黄散
生地黄(君)、生蒲黄(臣)、牛黄(佐)、冰片(使)。
上为末,用芭蕉汁调敷患处,或用扁柏叶汁和蜜调涂,或用后方亦可。
卷下 医方论上
(四十五)又方
生大黄(一钱) 生蒲黄(一钱) 冰片(五厘) 麝香(三厘)
上为末,加白蜜,调入姜汁、葱汁,或芭蕉汁、侧柏叶汁,均可。以上二方,专治颈痈面痈,如肿硬未消,气滞血凝,或痰凝结毒,不散,宜用姜葱汁调涂。此二方,并治小儿丹毒,神效。切勿入口为要。
卷下 医方论上
(四十六)熊胆冰黄散
胡黄连 儿茶 硼砂(各三钱) 熊胆 牛黄(各七分) 冰片(三分)
共为末,专治喉痹肿痛,吹喉中痛处,立效。
卷下 医方论上
(四十七)柳黄散
黄连 黄柏 蒲黄 青黛 硼砂 胡黄连 芒硝(各等分) 冰片(少许)
此方专治喉痛口舌生疮,破烂,吹之立效。
卷下 医方论下
(一)上清丸
元明粉(二钱) 川连(一钱) 月石(一钱五分) 枯芩(二钱) 薄荷(三钱) 冰片(四分) 桔梗(一钱五分) 山豆根(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大黄(三钱)
上研末蜜丸,芡实大,每吞一丸,重则连吞一丸,将药含口中化下,其肿渐消而愈。此丸专治实火,喉咙肿痛之神药也。
卷下 医方论下
(二)噙化丸
大原地(煮,八钱) 麦冬肉(五钱,烘干) 山豆根(五钱,煮烂) 川黄柏(三钱,焙) 天花粉(五钱) 食盐(三钱) 真青黛(一钱五分) 元参(四钱,炒) 白柿霜(一两) 嫩玉竹(二钱) 冰片(一钱五分)
上为末,如前和丸,蒲黄为衣,含化下一丸,此丸专治虚火咽喉肿痛者。【谔按:上方着重在心肺胃,故治实火。此方注意在肝脾肾,故治虚火。医家必备之药也。】
卷下 医方论下
(三)百草膏
薄荷(八分) 玉丹(五分) 川贝(一钱) 灯草灰(五厘) 柿霜(八分) 甘草(一分五厘) 天花粉(一钱上药研匀一处,用白蜜调膏频咽,噙之即效。此膏专治喉癣及喉菌等症,若症重,兼服剂,并用吹丹。如治喉刺,玉丹、薄荷忌用。如见劳病已重,津竭火炎之候,亦不必用。
卷下 医方论下
(四)内托护心散
防毒攻心。
真绿豆粉(一两) 乳香(去油,五钱) 灯心灰(少许) 【谔按:余治温邪挟毒,逆陷心包,每用绿豆衣炒银花、朱灯芯为引方,甚效。可见用药贵乎灵活,不可拘执一途也。】
卷下 医方论下
(五)又方
朱砂 甘草(各一钱) 乳香(净末三钱)
上药共研末,和匀,以生甘草一两煎浓汤,调一匙,时时呷之。【谔按:此方不如前方清灵,拟加入翘心、山栀仁、绿豆衣等同煎,较妥。如痰涎壅甚,可服控涎丹数分。】
卷下 医方论下
(六)清肺饮
治痰湿气逆咳嗽。
贝母 天花粉 甘草上三味,水煎服。
卷下 医方论下
(七)犀角地黄汤
治胃热火邪吐衄。
犀角、生地、白芍、丹皮。又方,再加解毒药,名犀角解毒汤。【谔按:解毒,如银花、生甘草、料豆衣之属。】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渣,入犀角汁热服。
卷下 医方论下
(八)导赤散
治口糜淋痛泻火。
生地 木通 甘草梢上三味,水煎服。一方再加竹叶。
卷下 医方论下
(九)四物汤
通治血家百病。
当归 熟地 川芎 白芍
卷下 医方论下
(十)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治表里三焦湿热,泻火。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研末)
新汲水调服,或灯心汤下。
卷下 医方论下
(十一)蜜煎导法
治胃府无热。便闭者,不宜轻攻,用此法。
白蜜,纳铜器中,微火煎如饴,勿令焦,俟可丸,捻作挺,如指许长,如橄榄样,纳入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卷下 医方论下
(十二)泻黄散
治胃火口疮,并治脾火。
防风 甘草 黑山栀 藿香 石膏上味,炒研末,蜜调服。
卷下 医方论下
(十三)钱乙泻黄散
治胃热火郁,及口疮。
升麻、防风、白芷、黄芩、枳壳、半夏、石斛、甘草、水煎服。
卷下 医方论下
(十四)清咽太平丸
治膈热咽痛。
薄荷 川芎 柿霜 甘草 防风 犀角 桔梗上为末,蜜丸。
卷下 医方论下
(十五)甘露饮
治胃热口疮吐衄。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甘草、石斛、黄芩、茵陈、枳壳、枇杷叶,一方加犀角,水煎服。
卷下 医方论下
(十六)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