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门述此诸法。方药洵云全备。
中惟脾湿肾燥一证。外感夹内伤者居多。外感、多由于湿热未尽。阴液先伤。内伤、多
由于酒湿伤脾。色欲伤肾。外感已属难治。其证口干不渴。饮亦不能滋干。骨节隐痛不
舒。溺亦赤涩不利。此时渗湿则劫阴。救阴则助湿。治必养阴逐湿。润燥合宜。予每参
用薛王两法。以元米煎合参斛冬瓜汤。(北沙参六钱、黄草川斛四钱、炒麦冬钱半、炒
香枇杷叶四钱、带子丝瓜络、建兰叶各三钱、先用糯米泔水泡生于术三钱、隔六小时、
去术、取米泔水、煎鲜冬瓜皮子各二两、熬取清汤、
代水煎药。)尚多应手。内伤尤为难治。有脾湿下流。阳损及阴者。其证肢懈气堕。肠
鸣肾泄。夜发内热。腰酸溺少。每用仲淳脾肾双补法奏功。(潞党参、炒莲肉、淮山药
、炒扁豆、煨肉果、带壳春砂、炒白芍、炒车前、盐水炒补骨脂、五味子、菟丝子、巴
戟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分至一钱、空心临卧服。)有肾燥不合。阴损及阳者。其
证泄泻如注。里急后重。头晕气促。六脉两尺白无神。舌色淡红而干。每用慎斋润肾固
气法取效。(淡苁蓉三钱、太子参、生芍各一钱、归身、五味子各八分、炙草六分
、炮姜二分。)又有湿袭精窍。阴虚多火者。其证腰酸背热。脚跟热痛。两足痿弱难行
。男子精热自遗。女子带多稠粘。每用虎潜丸及加味二妙丸。以渐图功。更有纵恣酒色
。湿热酿痰。虚火时升。上实下虚者。其证头晕面赤。痰嗽喘逆。胸胁虚痞。周身酸痛
。腰足尤疼。甚则痿厥。每用六味地黄汤加生捣左牡蛎。冲竹沥、姜汁、童便。送下猴
枣(二三分)或吞黑锡丹(一二分)缓图收功。更有阴虚气滞。脾湿肝火。酿痰上壅者
。其证嗽痰白粘。气逆胸闷。口渴善呕。四肢倦懈。舌绛似干。上罩垢浊薄苔。脉左细
数。每用自制七汁饮。(人乳、梨汁、竹沥、广郁金汁、甜酱油、茄楠香汁、解KT 草根
子捣汁、其根下子、形似麦冬、色白味甘、性凉质润、滋养肺胃、较麦冬为优。)屡收
敏效。总之阳虚多湿。气不化津。由阴结而致肾燥者。证多食少脉微。大便闭结。俞氏
《金匮》肾气汤加减。曾用有验。然不多见。惟阴虚挟湿。因燥利太过。湿竭化燥。肾
水亏而肝火鸱张。上则烁肺咳血。下则逼动冲任。男子遗精梦泄。女子带多髓枯。酿成
下损痿厥重证。数见不鲜。多由外感而做成内伤。非柔润静药。及血肉有情之品。大剂
滋填不可。
【荣斋按】本节(秋燥伤寒)证治,俞氏分“凉燥犯肺”“温燥伤肺”“肺燥脾湿
”“脾湿肾燥”“肺燥肠热”“胃燥肝热”六个类型。秀山先生更补出沈目南“治秋伤
凉燥”法,喻嘉言“治秋伤温燥”法,张石顽治“燥病国中末”方法。廉臣先生又补出
∶叶天士、石芾南、张禾芬及他自己等的经验治法。这样的集思广益,
去芜存菁,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秋燥证治”的一篇总结会报。根据廉臣先生晚年实验,他
对于“燥夹伏暑”(即俞氏所谓肺燥脾湿)的理解,认为∶“秋日暑湿踞于内,新凉燥
气加于外,燥湿兼至,最难界限清楚,稍不确当,其败坏不可胜言。盖燥有寒化热化,
先将暑、湿、燥分开,再将寒热辨明,自有准的。治法∶先用苦温发表,辛润宣上,以
解凉燥外搏之新邪;俟凉燥外解,湿开热透,然后整肃其伏热,或用芳透清化,或用缓
下清利,必俟伏邪去净,如发现津液两亏,则改用增液育阴以善后。”他归纳秋燥的治
法,也很简单扼要,他说∶“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上燥、下燥
之分。凉燥者,燥之胜气也,治以温润;杏苏散主之。温燥者、燥之复气也,治以清润
;清燥救肺汤主之。上燥治气,吴氏桑杏汤主之。下燥治血,滋燥养营汤主之。”这些
中心学说的提供我们记取,对我们研究祖国医学的过程中是有帮助的。
<目录>第八章·伤寒兼证
<篇名>第十四节·冬温伤寒
属性:(一名客寒包火。俗称冷温。)
【因】冬初晴暖。气候温燥。故俗称十月为小阳春。吸受其气。首先犯肺。复感冷
风而发者。此为新感。病浅而轻。若冬温引动伏暑内发者。此为伏气。病深而重。必先
辨其为冬温兼寒。冬温伏暑。以清界限。此为临病求原之必要。
【证】冬温兼寒。初起头痛身热。鼻塞流涕。咳嗽气逆。咽干痰结。始虽怕风恶寒
。继即不恶寒而恶热。心烦口渴。甚或齿疼喉痛。胸闷胁HT 。舌苔先白后黄。边尖渐红
。望之似润。扪之戟手。冬温伏暑。一起即头痛壮热。咳嗽烦渴。或无汗恶风。或自汗
恶热。始虽咽痛。继即下利。甚则目赤唇红。咳血便脓。肢厥胸闷。神昏谵语。或不语
如尸
厥。手足螈 。状若惊痫。胸腹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