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6-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88页

止。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少息促。二便通利。神识困倦而昏。
似寐非寐。呼之不应。二因妄下阴脱者。心中懊 。起卧不安。下泻不止。神志昏沉。肢冷息微。语
不接续。如痴如迷。舌色淡晦少神。三因凉药太过。脾阳下脱者。不喜食物。下利清谷。及下脓血。
或漏底不止。肢体厥冷。面色淡白。舌色淡红无神。动则出汗。独语如见鬼。声颤无力。喜向里卧。
似寐非寐。呼之不应。以上三症。皆属大虚将脱之候。
【脉】一气脱者。脉必沉细而软弱。二阴脱。及三脾阳脱者。脉必沉伏。或微弱无力。若脉阴阳俱盛。
重按无根。大汗出。是正气已脱。顷刻即死也。脉至乍疏乍数者。为脾败。阴阳散乱者亦死。凡大虚
欲脱之症。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五脏之气皆脱。命根
已绝也。然未知何脏先绝。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
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 极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
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治】一误汗气脱。凡过汗误汗。自汗不止者。宜卢氏桂枝参 煎。(桂枝、太子参、生 、白芍、
白术各二钱、新会皮八分、炙甘草五分、浮小麦五钱、麻黄根三钱醋炒。)若仍不止。几有亡阳者。
宜固汗屏风散。(生黄 、生
白术、防风、 牡蛎各三钱、浮小麦五钱、麻黄根四钱醋炒、五味子一钱。)阳虚自汗脉沉细者。宜回
阳正气饮。(人参、附子各一钱、生 三钱、生白术、当归、枣仁各二钱、炙甘草五分、麻黄根二钱醋炒)
二妄下阴脱。凡伤寒温热。攻下太过。脾胃受伤。心中懊 。起卧不安。下泻不止者。宜举陷参 煎。
(文元参、黄 各二钱、炒白术、茯苓、陈皮、柴胡、升麻各一钱、炙甘草五分、泽泻二钱、姜枣、灶
心土引)三寒凉过剂。伤脾损胃。下利清谷。及下脓血。漏底不止者。宜固下人参煎。(党参、炒白术、附子、
化龙骨、肉果霜各钱半、诃子炮姜、木香各一钱、陈粳米、大枣引。)
【荣斋按】伤寒过汗以致阳虚欲脱,镇江袁桂生有一个实验治例,足供参考。病者骆达三,素禀阳虚,新感
外寒,头痛恶寒,饮食无味,脉息小滑,舌苔滑白;初诊与葱豉二陈汤加荆芥苏叶疏散之剂,服后忽喘息不能
卧,头脑中觉热气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呕吐痰水,手指厥冷。脉息沉弱。乃与理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味(别直
参一钱、炒白术二钱、炮姜一钱、炙甘草八分、茯苓三钱、姜半夏二钱、广橘皮一钱、上 桂八分、白芍三钱、
五味子六分。)服后喘呕俱平,腹痛亦止。但仍觉畏寒手冷,进理中汤加姜夏,两剂。后以六君子汤,资生丸
等药调养半月而痊(摘录《全国名医验案》)。廉臣先生对这类证候,有一个预防为主的医疗经验。他说∶“伤寒
当行发表者,必察其人本气阴阳无亏,方可径用。若真阳素亏,平日恶寒喜热,惯服辛温,大便溏滑者;此谓
阴脏。宜加附子、炮姜、黄 、白术于发表药中,助阳御表,庶免虚阳外越之弊。”这种防患未然的诊疗方法
和上面所述的一个治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古医学文献中,同样例子也有,摘录二则,以资参证。“滑
伯仁治一人,七月间,病发热,多服小柴胡汤,恶寒甚,肉 筋惕。滑诊之,脉细欲绝。曰∶‘此升发太过,
多汗亡阳,表虚极而恶寒甚也;肉 筋惕者,里虚极而阳不复也。’以真武汤进七八服,而愈。”“吴绶治
一人,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与加味人参养
荣汤,二剂而愈。”此两条,一因多服小柴胡汤而遭致了肾阳外越,一因过汗而遭致了气血俱虚。在紧急措施
的救治下,总算都转危为安。然而许学士对于那些发汗有问题的病患,却有一个预见性的治例∶“乡人邱生,
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
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 。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
定略睡,已得汗矣。”这是诊疗学上的宝贵经验,如果疏忽了脉诊,盲目发汗,当然也要酿成必然的病变。我
认为要深刻了解汗下清消的应用规律,则程钟龄的医门八法,应当熟读精思。
\x(乙)邪陷正虚内闭外脱例\x
【因】伤寒温热。已经汗下清透后。内伤气血精神。其人由倦而渐昏。由昏而渐沉。乃大虚将脱。邪热乘
虚内陷之兆。
【证】舌红燥起刺。欲伸无力。神昏谵语。或不语如尸。气短息促。手足厥冷。烦躁不得卧。冷汗自出。
扬手掷足。大便闭。在男子则囊缩。在妇人则乳缩。叶天士云。平时心虚有痰。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