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6-重订通俗伤寒论-第70页

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廉勘】吴氏曰。温疫一症。治分两途。但看舌苔白而黄。黄而黑者。疫邪自表入
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见舌苔鲜红绛色。此疫邪入于营分及胞络之间。汗下两禁。惟宜
清营解毒。逐秽开闭。如犀角、银花、菖蒲、郁金、西黄、金汁、人中黄之类。与温热
暑症。治法相通。
疹 色白松肌表。血热知丹犀莫迟。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廉勘】吴氏曰。疹 发于气分。其色淡红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风、蝉
蜕、荆芥、连翘、薄荷、牛蒡等。松肌达表。若见赤 丹疹。邪在营分血分。舌必绛赤
。宜犀角、连翘、鲜生地、人中黄、净银花等。透营解毒。大忌升、葛、足经之药。以
上三歌。统论舌色之红绛。及舌苔之兼白兼黄。辨疫症之分途。
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
微白补休迟。浓黄腻白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
【廉勘】吴氏曰。不拘伤寒杂症。正气虚者。其舌苔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
。皆可投补。若见黄而白。浓而腻。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以上一歌。总论舌
质之老嫩。及舌苔之黄白浓薄。辨症候虚实之要诀。统计吴氏三十二歌。最切时用。
予曾刊入于感证宝筏中。兹又重为增删。附录于此。以便学人记诵。近惟刘氏吉人。亦
多所发明。试为之节述其说曰。(二)白苔类总论。白苔有浓薄疏密之殊。其形似亦有浅
深间杂之异。有薄白如米饮敷舌者。此伤寒中寒之初候也。无表症者饮停膈上也。有白
滑如豆浆敷舌者。此伤寒中寒湿邪痰饮等病也。当以脉症分别断之。白而浓如豆腐脑铺
舌者。痰热症也。白而疏如米粉铺舌者。伤寒伤暑初传之候也。白如粟米成颗粒者。热
邪在气分也。白如银色光亮者。热症误补之变苔也。白如旱烟灰色者。不问
润燥。皆热症误燥之变苔也。白如银锭底而有孔者。此热症误补误燥。津液已伤。元气
欲陷。邪将深入之候也。白如腐渣堆者。此热症误燥。腐浊积滞胃中。欲作下症也。
如中心开裂。则为虚极反似实症之候。当补气。须以脉症分别之。似白非白。如画工以
脂调粉者为雪青色。有深浅二种。浅者如雪青湖绉色。此乃热邪入营初候。深者如雪青
杭绉色。此乃暑热二邪已入血分之候。(此苔类似薄白、但青质红而细看有乳头微点者
、故以雪青色名之、为血分症必有之苔、常见之苔也、但人以白苔视之、多误作寒病、
故特提出以醒眉目、古人但以舌绛二字了之、后学何从解悟、故以细心体认比例法直告
之、俾无误认之弊。)舌质深红如红萝卜干有盐霜者。乃热邪深入久留。误投攻燥之药
。胃阴大伤之候。温热末传危症也。(三)黄苔类总论。黄色有深浅老嫩之殊。其形似
亦有燥润滑涩之异。有正黄色。老黄色。黄如炒枳壳色。黄如锅焦粑而兼微黑者。有嫩
黄色。牙黄色。有色如表心纸而兼灰青色者。有黄如粟米染黄者。有黄如鱼子者。有黄
如虎斑纹者。有黄如黄蜡敷舌上者。有水黄如鸡子黄白相兼染成者。此皆黄色之类。而
症候之殊。及分别诊断法。已详前六经舌苔勘语中。
(四)舌质无苔类总论。舌质无苔。亦有分别。如舌质紫而无苔者。热在阴分也。舌质
红而无苔者。热邪初入阴分。或老人伤食。胃气不能上升。或忧思郁抑。阳气不能上升
。须以脉症参断。舌光如镜。为胃阴胃阳两伤。肠胃中之茸毛贴壁。完谷不化。饥不受
食之候。亦有顽痰胶滞胃中。茸毛不起。皆有此候。须以脉症诊断。前症完谷阴伤。脉
必细涩。后症痰滞。脉必洪滑而大。质干如刺无苔。紫而干者。热伤阴液。红而干者。
气不化津。须以脉症参断。舌质无苔。中凹如驳去者。胃有燥结伤阴。或盲肠有燥结久
留不去之候。舌质无苔。中有直沟如刀背印成者。阴液元气皆虚也。舌中横裂。素体阴
亏也。舌生裂纹如冰片者。老年阴虚常见之象也。少年罕见。有此不吉。前半光滑无苔
。后根有肉瘤二粒如舌肉色者。阴虚劳症之象也。表面无苔。而皮肉有一块如钱大。或
黄或白者。正气不足。血液又虚。或有痰凝之候。须以脉证参断。苔上见圆晕分二三色
者。燥气内
结。燥屎不下之候。其症必险。苔见青绿二色。必死之症也。(五)苔色变换吉凶总论
。总之黄苔为正。白次之。无论何症。若用药当。皆由白而黄。由黄而退。由退须生新
薄白苔。此为顺象,无论何症。若用药不当。则由黄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
苔变为死苔。此逆象也。骤退骤无。不由渐退。此陷象也,更有气聚苔聚。气敛苔敛。
气化苔化。气散布苔亦散布。气凝结苔亦凝结。气结于一边。苔亦结于一边。故气郁之
症。苔边整齐。如石阶之起边线。线内有苔。线外无苔。但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