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解剖法所能知。非显微镜所能窥。故古昔大医。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者。全在临证时。于四诊中细心详审也。病至阴火上升。元阳外越。有猝中证。有久病证。猝中多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久病多阴竭阳厥。非枯则槁。药一误投。祸不旋踵。至若方药。俞氏滋补剂中。法已大备。兹不赘述。
第一章·伤寒要义
第九节·用药配制法
麻黄配桂枝。重剂发汗。苏叶合葱豉。轻剂发汗。柴胡配黄芩。固为和解。麻黄合石膏。亦为和解。蝉蚕配生军。为升降和解。茹橘合苏枝。是旁达和解。元明粉配白蜜。急性润下。陈海蛇合地栗。慢性润下。楂曲配制军。是下食滞。桃、红合醋军。是下瘀积。礞、沉配制军。是下痰火。遂戟合制军。是下水积。黄 配当归、苁蓉。是润下老人气秘。桃仁合松柏二仁。是润下产妇血秘。莱卜汁配瓜蒂。是急吐痰涎。淡盐汤合橘红。是缓吐痰涎。杜牛膝汁。吐喉闭毒涎。制净胆矾。吐脘中毒食。杏、蔻、配姜、橘。是辛温开上。香、砂、合二陈。是辛温和中。附桂配丁、沉。是辛温暖下。葱、豉、配栀、芩。
是辛凉解肌。杏、橘合栀、翘。是轻清宣上。芩、连配姜、半。是苦辛清中。五苓合三石。是质重导下。芦笋配灯芯。是轻清宣气。桑叶合丹皮。是轻清凉血。知母配石、甘。是甘寒清气。犀、羚、合鲜地。是咸寒清血。橘、半、配茯苓。则消湿痰。蒌、贝、合竹沥。则消燥痰。姜、附、配荆沥。则消寒痰。海粉合梨汁。则消火痰。神曲配谷芽、麦芽。
则消谷食。山楂合卜子。则消肉食。乌梅配蔗浆、葛花。则消酒积。商陆合千金霜。则消水积。参 配术草。是补气虚。归地合芍芎。是补血虚。燕窝配冰糖。是补津液。枣仁合茯神。是补心神。熟地配杞子。是补肾精。桂仲合川断。是补筋节。枳壳配桔梗。善开胸膈以疏气。桃仁合红花。善通血脉以消瘀。此皆配制之要略。足开后学之悟机。
第一章·伤寒要义
第十节·六经总诀
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秀按】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惟疫邪分布弃斥。无复六经可辨。故喻嘉言创立三焦以施治。上焦升逐。中焦疏逐。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确得治疫之要。
【廉勘】俞东扶曰。《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指诸凡骤热之病。皆当从类伤寒观。盖不同者但在太阳。其余则无不同。温热病只究三焦。不讲六经。此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以伤寒之类。
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叶案云。温邪吸自口鼻。此亦未确。仲景明云伏气之发。李明之王安道俱言冬伤于寒。伏邪自口内而发。奈何以吴又可《温疫论》牵混耶。惟伤寒则足经为主。温热则手经病多耳。要诀在辨明虚实。辨得真方可下手。平素精研仲景《伤寒论》者。庶有妙旨。此与杨栗山所云。温病与伤寒。初病散表。前一节治法虽曰不同。而或清或攻。后一节治法原无大异。其言适合。由此观之。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从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活法。其实六经三焦。皆创自《内经》。姑述发明三焦者。《内经》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伤于湿者下先受。又曰、燥热在上。湿气居中。风寒在下。火游行其间。又曰、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下。取之上。是《内经》论病施治。亦不执定六经也。厥后喻西昌从疫证创立三焦治法。叶长洲从《内经》六元发明三焦治法。分出卫气营血浅深辨法。吴淮阴乃演其说曰。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又曰、补上焦如鉴之空。补中焦如衡之平。补下焦如水之注。廉臣细参吴氏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噫、《通俗伤寒论》。真堪为后学师范。
【荣斋按】《伤寒论》的六经,以证候为骨干,以治疗为主题;历来注家,只有唐容川标出六经病的提纲,比较合理。但他解释六经涵义,仍不能超出诸家牵强模糊的范畴。恽铁樵先生对于六经的见解,是很突出的。他说:“六经者,就人体所有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一个定义。陆渊雷先生在《伤寒今释》里,帮助:六经是病理上的一个分野,它的里面,包括若干病证。如:太阳病、则包括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变证;阳明病、则包括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则包括少阳经证,少阳腑证;太阴病、则包括太阴纯阴证,太阴纯阳证;少阴病、则包括少阴协火证,少阴协水证;厥阴病、则包括厥多热少证、厥少热多证;每证之下又分为若干细目。这样有条不紊,纲举目张的理论,在发扬祖国医学之今日,实占重要地位。
凡勘外感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阳明。阳明之为病。实证多属于火。虚证多属于水。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