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而受风寒。郁住卫气。胃关不利。水邪泛溢。以致通身肿满。故 当补阳之中。兼用轻浮通阳。开郁利窍之剂。则真阳宣而邪自去。正谓不治水。而水自愈。今人不知通阳开 窍。惟用肾气丸。阴重阳轻之剂。壅补其内。阳气愈益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路。
水肿日增。因药误事。不知凡几矣。
外台。古今录验。麻黄汤。疗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
于本方中。加桂心生姜。
\x杏子汤方\x(〔原注〕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沈〕脉浮者。邪居气分而属肺。详杏子汤。必以杏子为君。而杏乃专泻肺气。使肺气通调。邪去而肿 自退。方虽遗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谓浮者为风。仲景自言其证矣。杏子汤之方。内水湿而外风寒。其 挟热者。可以用麻杏甘石也。如不挟热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今谓之三拗汤矣。
案金鉴载杏子汤。即麻黄甘草杏仁三味。盖根据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见消渴中。)
〔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 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 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身体 肿。脉经。千金。作身体洪肿而渴。脉经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台有也字。脉经作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赵本柏作药。非。)
〔尤〕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 郁。汗液则黄。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 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 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鉴〕黄 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芍药苦酒。止汗液以摄营气。营卫调和。其病已矣。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 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医灯续焰云。黄汗一证。仲景金匮要略。收入水气 病中。其主治与治疸。亦自悬绝。后人以其汗黄。遂列为五疸之一。实非疸也。
\x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x(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备急。张文仲。千金。
古今录验。深师。范汪。经心录同。)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外台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
〔尤〕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称醋为 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 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何氏医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浴水。亦举隅之论耳。当推展之。
愚按。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无清热去湿之品。徒取固敛。得无壅乎。此方恐是错简。终不可用。
倪氏本草汇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此名黄汗。其证发热汗出而渴。身体浮肿。此因出 汗时。受风冷水寒之气。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罗勒二钱。桂枝三钱。
黄白芍药各五钱。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罗勒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 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 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 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劳气。原本。作荣气。今根据诸本改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物作虫。)
〔程〕湿就下而流关节。故黄汗病。两胫冷。若两胫热。则属历节之病。其食已汗出。为胃气外泄。
暮而盗汗。为荣气内虚。又属虚劳之证。二者俱汗出。皆非黄汗也。欲作黄汗之证。汗出已。而热不为汗衰。
反发热。而热不止。薄于外。则销铄皮肤。故令身体枯槁。薄于里。则溃脉烂筋。故 令生恶疮也。夫湿胜则身重汗出。虽湿去身轻。而正气未必不损。如此久久。必耗散诸阳。故身 而胸痛。
是以上焦阳虚。则腰以上汗出。下焦湿胜。而为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