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症减半,再服 悉愈。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得平复。
李思训谓发黄皆是阳症,凡云阴黄者,皆阳坏而成阴,非原有阴症也。茵陈干姜汤,是 治热 症坏而成寒者之药,学人要穷其源,盖即于本病主治药内,加热药一味以温之,如桂枝汤加 大黄之意。
【目录】卷四\黄疸【篇名】虚黄属性:病在中气之虚也,其症小便自利,脉息无力,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忡眩晕,畏寒 少食 ,四肢不举,或大便不实,小便如膏。得之内伤劳役,饥饱失时,中气大伤,脾不化血,而 脾土之色自见于外。《金匮》云∶男子痿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又《略例》云 ∶内伤劳役,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而生黄者,非伤寒坏症,而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 足矣。不必用茵陈也。
【目录】卷四\黄疸【篇名】表邪发黄属性:即伤寒症也。东垣云∶伤寒当汗不汗,即生黄。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里,宜渗 利之 ;在半表半里,宜和解之;在里者,宜急下之。在表者必发热身痛,在里者必烦热而渴,若 阳明热邪内郁者,必痞结胀闷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发汗之剂。
麻黄(去节) 连翘 炙草 生姜(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 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茵陈五苓散
渗利之剂。
茵陈蒿(末一钱) 五苓散(五分)
水调方寸匕,日三服。
柴胡茵陈五苓散
和解之剂。
五苓散(一两) 茵陈(五钱) 车前子(一钱) 木通(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分二服,水一盏半,灯芯五十茎煎服,连进数服,小便清利愈。因酒后者,加干葛二钱 。
【目录】卷四\黄疸【篇名】急黄属性: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名急黄也。有初得病,身体面目即发黄者;有初不 知黄 ,死后始变黄者。此因脾胃本有蓄热,谷气郁蒸,而复客气热毒所加,故发为是病也。古云 ∶发热心颤者,必发为急黄。
瓜蒂散
(《广济》) 疗急黄。
瓜蒂 赤小豆 丁香 黍米(各二七枚) 薰陆香 麝香(等分,另研) 青布(二方寸,
烧灰)
上为细末,白汤下一钱,得下黄水,其黄则定。
【目录】卷四【篇名】消渴统论属性: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如麸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 ,小 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是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 ,是肾消也。(《古今录验》)
消渴大禁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自可无他。不知 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词部曰∶消渴之疾,发则小便味甜。按∶《洪范》云∶稼穑作甘。以理推之,淋饧醋 酒作 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人饮食之后,滋味皆甜,积在中焦,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化 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其次为肌肉,其余则为小便。气臊者,五脏之气;味咸者,润下之味 也。若腰肾虚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气则尽下而为小便,故甘味不变,下多不止,食饮虽多 而肌肤枯槁。譬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谷气下泄,尽为小便也。又肺为 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 釜中有水,以板盖之,若下有火力,则暖气上腾而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 不可得而润也。故张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丸,并不可食冷物,及饮冷水,此颇得效,故录
八味肾气丸
(方见肾劳。) 服讫后,再服后方以压之。
黄连(二十分) 麦冬(十二分) 苦参(十分) 生地(七分) 知母(七分) 牡蛎(七分)
为末,牛乳为丸,桐子大,曝干,浆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后须服一 载以上,即永绝病根。一方有人参五两。以上见《本事方》。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冬(五两) 花粉(三两) 乌梅(十个,去核) 小麦(三合) 茅根 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细细含咽。
疗饮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
(崔氏)
黄连 栝蒌根(各五两,为末)
生地汁和,并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蒌汁、生地汁 、羊乳汁,和黄连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桐子大,麦冬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五丸。轻者三 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麦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短气。
人参 茯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 生甘草 葛根 栝蒌根 上等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河间云∶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热,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则引 饮为消渴也。麦冬饮子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