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x赤小豆当归散方\x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分)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阴阳二毒。是感非常灾疠之气。从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试以阳毒言之。)
阳毒之为病。(为异气中人之阳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经气 未遍。故 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脏相传俱受邪。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 )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异气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 日(经气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不可治。升 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此言阴阳二毒。治之不可姑缓也。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疠气。中人之阳气 阴气。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盖天地灾疠之气。便为毒瓦斯。人之血气。昼行于阳。夜 行于阴。疠气之毒。值人身行阳之度而中人。则为阳毒。面者诸阳之会。阳毒上干阳位。
故面赤斑斑如锦纹。阳毒上迫胸膈。故吐脓血。以阳气法天。本乎天者亲上也。值人 身行阴之度而中人。则为阴毒。邪入于阴。则血凝泣。血不上荣于面。而面目青。血不 环周于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阴气主静。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阴阳二毒。皆从口鼻而下 入咽喉。咽喉者。阴阳之要会也。感非时之疠气。则真气出入之道路。不无妨碍。故二 毒俱有咽喉痛之证。要之异气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经气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
阴阳经气已周。而作再经。则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鳖甲汤以解之。升麻。本经云、气味 甘平苦。微寒无毒。主解百毒。辟瘟疫邪气。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诸毒喉 痛口疮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气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从口鼻入者。仍从口 鼻而出。鳖甲气味酸平无毒。佐当归而入肝。肝藏血。血为邪气所凝。鳖甲禀坚刚之性。
当归具辛香之气。直入厥阴。而通气血。使邪毒之侵于营卫者。得此二味而并解。甘 草气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温。雄黄 苦寒。禀纯阳之色。领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
\x升麻鳖甲汤方\x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肘后 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目录>卷二<篇名>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属性:师曰。(疟者。寒热往来之有定候也。虽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其舍总不外乎半表半里 之间。少阳主乎半表半里。其脉必弦。今为之提其大纲曰。)疟脉自弦。(而弦中之兼见者。)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证施治。)弦小紧者。(以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
而)瘥。弦迟者。(多寒无有疑义。即)可温之。弦紧(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 在里。)可(以)发汗针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 )之。弦数者(多热。治则宜清。而热极生风。当知其为)风发也。(若以上因脉施治 诸法。治之而犹不止。更当)以饮食消息止之。(即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 其寒温之旨也。)
此言疟证不离少阳。以弦脉为主。随其兼见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 胃。是为久疟虚疟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泾诸家之解俱误。
男(元犀)按、素问疟论。言之甚详。大约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
一日发者。正气不虚。易愈。间日与三日。正气虚。内薄于阴。难愈。仲景以内经之 旨深远。难与中人以下说法。另寻出阴阳出入大 冲要处。独取少阳为主。以补内经未言之旨。并示后人握要之图。开口即云疟脉自弦。
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疟证虽各不同。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疟。以月(计之。)一日(一)发。当十五日愈。(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 气十五日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邪而愈也。)设不瘥。
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如其(更二气而)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疟邪 不衰。与气血痰饮。)结为 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此言疟邪因人正气之衰旺。以为消长也。上节以饮食消息止之。为治久疟之正法。
若有疟母。先急除其有形之 瘕。再培其无形之元气。医者切不可 言小心。酿成姑息 养奸之祸。如景岳方之何人饮休疟饮追疟饮。皆调停两可。走江湖之套技。
\x鳖甲煎丸方\x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 (三分熬)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去毛) 浓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胶 芍药 牡丹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