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64-陈友芝医案-第6页

要做良医,处方用药笔下留情,药可治病亦可毒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是一样的。药性一定要熟悉,大的药房有一千味中药,常用的500味。一个中医有50味药用得好,用得妙就很不错了。今天先给你讲大黄:大黄是通便泻下的药物,因其色黄,故名大黄。功能推陈致新,极其骏快,如戡定祸乱,至于太平,故又有将军之号。属蓼科草本植物,药用是大黄的地下茎部份。大黄又名川军,一名锦纹,一名黄良,四川、山西、陕西、云南均有出产。色鲜黄,有红筋纹的为锦纹,以四川汶县、灌县,陕西汉中、兴安出产的最为上等。大黄欧洲、日本、俄罗斯亦有出产,中国产的性 味厚实,世界第一。
大黄的制法:有生用、熟用、蒸用(又名九制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炒黑为大黄炭。大黄苦峻下走,用于下焦必须生用;若邪气在上,如目赤、喉瘅、头肿、膈上热痰,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驱热而下。
大黄的成份:有克里苏香,爱玛易红及二种树脂质阿皮列丁、爱里期洛列丁,此外含有苦味质单宁,没食于酸,挥发油,澱粉、修酸,石灰等。
大黄的功用:必须要熟练,精确掌握,它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在胃中略能助胃液不足,次促进消化作用;至肠能激励肠腔蠕动,使积粪泻下,然一次泻下后,因RHEO-TANNICACID有敛肠之功,故缓行便秘。大黄用微量(1克以下)是止泻健胃,剂量少(1-12克)是泻下,剂量大是止泻;大黄泡服或后下是泻下,久煎是止泻;大黄初服是泻下,久服会缓下或止泻。制大黄泻下作用大减,凉血清热;大黄炭凉血止血。
大黄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经,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讲到大黄的临床应用,恩师更是滔滔不绝:在所有的中成药中含有大黄的占五分之一,可见大黄用途之广泛。大黄不是单纯的通便泻下药物,而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衰老、抗肿瘤、退黄利疸降酶,收敛、消炎、止血、补益,免疫双向调节,美容降脂减肥,活血祛瘀,排毒净血等多功能良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疾病,物理因素性疾病,急腹症,跌打损伤、闭经、眼结膜炎、扁桃腺等内、外、妇、伤、五官各科。
恩师列举历代名家对大黄的认识和运用,首推医圣张仲景。张氏认为:大黄主治通利结毒,故能治胸满腹满,便秘,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著方有大陷胸汤,治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小承气汤治腹微满,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治痛而闭者。大黄甘遂汤,治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大黄硝石汤,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桃核承气汤治少腹急结。调胃承气汤,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腹胀满,大便不通。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抵当汤,治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下浮者。麻子仁丸,治肠胃燥热,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大黄牡丹汤,治肠痈,少腹肿痞。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鳖甲煎丸,治久疟不愈,结成疟母。己椒苈黄丸,治腹满,肠间有水气。大柴胡汤,治按之心下满痛者。计有十八个处方之多。
恩师讲解唐-黄敬编著的《新修本草》,宋-《日华子诸家本草》,金-张元素《珍珠囊》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缪希壅《本草经疏》,李土材《本草图解》,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张隐菴〈〈本草崇原〉〉叶天士〈〈本草经解〉〉及国外学说对大黄的认识。还谈了王香岩先生传授应用心得。最后,特别强调,凡血分无热郁积者禁用。一味泻下药大黄,恩师整整讲了半天。
恩师花了足足一年的功夫,把常用药:人参(包括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天冬、泽兰、羚羊角(牛角片)、丹参、参三七、萸肉、当归、龙齿、茯苓、灵芝、五味子、守宫、熟地、紫河车(坎炁)、杞子、青蒿、柴胡、米仁、黄芪、冬术、黄柏、黄芩、白僵蚕、枳壳(实)、苍术、荆芥、半夏(竹沥半夏、仙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石菖蒲、地龙、首乌,石斛(藿山、金钗、铁皮、铜皮)三叶青,半枝莲、仙鹤草,黄精、杜仲、山药、苏叶梗、 淮牛膝、冬虫夏草、知母、红花(藏红花)、瓜蒌皮、甘草、白芍、桂枝、麻黄、石膏、象贝、川贝等一一作了叙述。
恩师每一次向我传授医术,仿佛带我置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圣殿上,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六腑,从望闻问切到六淫七情,从四气五味到立法选方,处处展示着祖国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内容丝丝入扣,玲珑剔透,恩师用心血,用父爱在哺育我,我听着,听着,好象恩师扶着我在学走路学跑步,每当我悟到恩师的精华之处,心里有一种升华、腾飞的感觉。时隔三十多年了,每当我遇到难题,脑海里会显示出恩师的思路集成板块,指引我独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