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阳水)笃。癸日(阴水)死。(水克火)
此篇大意。凡诸经气血。因病经气将绝之候。而诸经脉。皆在肌肉中。其流深潜。何缘能得从外而候之邪。虽然。
既已有斯理。则医者亦不可不知焉。唯其所主在肾。则以齿发为候。于脾乃以唇反为候。于肝乃舌卷卵缩是候。肺与心。
则皮毛焦枯。面色黧黑。是外候之尤着明者。故字旁加圈。以示初学人尔。
二阴(灵枢作六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神志将乱夺精之兆)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 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津液已绝亡阳之候)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 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目瞑与绝汗出。此其外候也。此二绝与前每经之绝。其后大异者何。盖彼病以渐而终之候。此则暴病急死。诸经俱 亡之兆。
(第二十五旧同)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犹言属与)
心主别脉(手厥阴)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按此篇所发。示心包络亦为无形之脏。盖以十二经配五脏六腑。则一经无所系属。所以发问焉。心包者何。包络心 脏如内郭。所以温养真心之阳也。三焦者。包罗熏陶诸脏之气。历络上下。如外郭然。故取俱无形者。以为脏腑表里。
花溪虞氏之说。殊有理致。宜以参看。予别有说。今略于此。
(第二十六旧同)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
阳跷之络也。(申脉)阴络者。阴跷之络也。(照海)故络有十五焉。
按灵枢以任督配十二经之络。为十五络也。此难以阳跷阴跷代之者。何也。盖奇经比诸十二经。皆络也。故知任督 外二跷所属穴。亦与诸络穴同治。灵枢十五络。有任督二脉。而无阴络阳络。盖任督者。诸经周流之所属而有专穴。故 此难易之以阴阳二跷。充其数者。凡奇经八脉中。任督跷三者。既已系血气。营运五十周身之度。故易任督以跷脉者。
实扩经之余义耳。
(第二十七旧同)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
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正)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犹言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霈妄行。(此一句旧本 误在当此之时句下今据脉经移此)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指诸经之络)满溢诸经。(十二正经)不能复拘 也。
按此八脉者。十二经之奇零。而有专穴者。唯任督二脉耳。余六脉。皆因正经属会穴为之主治。详见后篇。络脉满 溢者。则上所谓十五络脉也。滑氏直以为奇经。非是。
(第二十八旧同)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系同)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长 强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在脑后)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会阴穴)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 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足阳明经穴)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少阳带脉 穴)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足太阳申脉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足少阴照海穴)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旧本误出故阳维云云前今移于此)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比诸络脉)沟渠满溢。流 于深湖。(比诸奇经)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指奇经)受邪 气蓄(积)则肿热砭射之也。
此言八脉流行。滑氏以曲骨穴为任脉所起者。非。所谓中极之下者。直指会阴言。若以曲骨为所起穴。则会阴不属 任脉。而属何经乎。会阴为任脉所起。滑氏既于十四经而言。与此相反者何。冲脉据内经。则并足少阴经。滑氏根据违不 决。予谓冲脉属足少阴。固其所也。然观其所发。乃在足阳明气冲穴。则此难所言。盖似发内经未发之旨。且冲脉之流 行于少阴阳明二经之间。亦可以征矣。李濒湖既得二经之意。予亦从之,溢蓄云云十二字。滑氏移不能拘之之下。文理 不正。故予改移于此。
(第二十九旧同)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手足三阳)阴维维于阴。(手足三阴)阴(维)阳 (维)不能自明维。则怅然失志。(阴维病)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病)阳维为病。苦寒热。(病属腑)阴维为病。苦心 痛(病属脏)阴跷为病。阳缓(虚)而阴急。(实下同)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腹)里(引)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腹)内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