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2-顾松园医镜-第123页

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为治。若 有风。寒闭热在肺,而痰嗽喘逆者,亦属在肺,宜豁痰降气,除肺热药中加辛温之剂,以散风寒。故利 润、利燥。利散,各有攸当,非可混施也。世以痰饮混称,而不辨稠粘之为痰,清水之为饮,混同施治,岂 中病情?要知饮之色状不同,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酸、或苦,或伏于肠胃,或攻于胸胁,则为 心痛,为胃脘痛,为胁肋刺痛。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或憎寒、发热、自汗,或胸膈满闷喘 逆,或不思食,或不得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后过饮茶汤,与肠胃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怀抱 抑郁。或因脾胃虚弱,饮食之湿,不得消散、亦能成饮。总之,必由脾胃有 湿所致。宜健脾燥湿,消饮行水,降气散郁为治。考方书论痰,有在肺经者,名为燥痰,其痰涩而难出。
在脾经者,名为湿痰,其痰滑而易出。在心经者,名为热痰,其痰坚而成块。在肝经者,名为风痰,其痰 青而多泡。在肾经者,名为寒痰,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之别。《金匮》论饮症,有四∶水走肠间,沥沥有 声者,曰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者,曰悬饮;水流行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者,曰溢饮;咳逆倚息,
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者,曰支饮。亦分在肺、在脾、在心、在肝、在肾,此诚痰饮病变之无穷,有志深 造者,所宜详究焉。
\x疏邪利金汤\x〔见伤风。〕 原方可加炒麻黄〔散风寒,三、五分。〕 石膏〔清肺热。量用。〕 此方因风寒闭热在肺,而痰嗽喘逆者,用以治之。
\x清金散 清宁膏 噙化丸\x〔俱见虚劳。〕 接命丸〔见中风。〕 此四方阴虚痰火者,择而用之,以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也。如胶固者,加霞天膏。
\x顺气开痰饮\x〔见中风,〕治气逆火升,痰滞喉间,如有核上。
原方〔顺气开痰。〕加麦冬 知母 黄柏〔清火。〕 白芍 五味〔敛火下降。〕 此顺气开痰降火之剂。
\x琥珀丸\x 治痰症如神。
真琥珀 朱砂〔镇心安神。〕 人参〔补气安神。〕 茯神 莲肉〔各三钱。〕 山 药〔一两。〕 甘草〔补心益脾。〕 天竺黄〔入心,除热痰。〕 陈胆星〔入肝,祛风 痰。〕 可加牛黄〔清心凉肺,除热化痰。一钱更妙。〕〔蜜丸重三钱,朱砂为衣,小儿每丸重一钱。〕 此镇心安神除热化痰之剂,为幼科之圣药,凡遇慢惊,所投辄应,兼治小儿一切虚症。
\x栝蒌橘红丸\x 治胃中有痰欲吐。
栝蒌仁 橘红〔各四两。〕〔竹沥、姜汁泛为丸。食后服。〕 此顺气开痰止呕之剂。
\x加味栝蒌半夏汤\x 痰嗽气逆频吐,胸膈如有冷物上塞,饮热汤稍下者,方可用此。
栝蒌霜〔蛤粉拌炒,三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一润一燥。原方只二味,下药仲 淳加入。〕 苏子〔炒研。〕 橘红 茯苓〔皆消痰降逆之品。各三钱。〕 白豆蔻〔五 分。〕 吴茱萸〔有温中下气之能。三、五、七分。汤泡用。〕加竹沥〔一小杯。〕 姜 汁〔开痰止呕。五匙。〕 此消痰降逆温中下气之剂,因热者大忌之。
\x二陈汤\x〔见中风。〕治湿痰及一切饮症之要药。
此燥湿、理气、化痰之剂。虚者加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其痰,名六君子汤。先哲云∶脾为生 痰之原。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若吐涎沫,不甚稠粘,此脾 虚不能约束津液故也,六君子加益智仁治之。益智辛热,能摄涎 ,非虚寒勿用。每见劳嗝等症,多有 吐白涎沫者,此系热极所致。凡临症最宜细审,治始无误。
\x仲淳痰饮丸\x〔亦可煎服。〕治一切饮症如神。
六君子去甘草〔健脾燥湿,去甘草,嫌其缓中。各四两。〕加旋复花〔消痰。三两。〕 猎苓 泽泻〔行水。各三两。〕枳实〔一两。〕浓朴 木香〔降气散郁。各五钱。〕因酒 湿者,加黄连,〔一两。〕因寒湿者,加茅术,〔二两。〕白豆蔻,〔五钱。〕因抑郁者,加紫苏。〔 四两,〕〔姜汁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淡姜汤下。每服三、四、五钱,日三服。〕 此健脾燥湿,消饮行水,降气散郁之剂。凡遇饮症,投之辄效。仲景用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
四味通阳,化气渗水,健脾胜湿消饮;用八味肾气丸,补益真阳,使肾气不虚,水不上泛为痰;用葶苈大 枣汤,以泻肺气之闭,使气行而饮自不聚。载在《金匮》痰饮门。其方非一,所宜参究。
\x神术丸\x 治湿痰〔肥人多患之。〕及一切饮症如神。
茅术〔一斤,黑芝麻一斤。同水研浆拌之,九蒸九晒。〕 〔枣肉为丸。秋月燥令,可用天冬钱 许,煎汤送下。〕 此治湿消饮之神剂,并治湿痹及脾湿肿胀极效。
\x茯苓丸\x 治痰停中脘,脾气壅滞,不得下行,上攻两臂,抽牵作痛,手不能举。〔脾主四肢故 也。〕服者立效。
半夏〔二两。〕茯苓〔一两。〕枳壳〔五钱。〕 风化硝〔引消痰利气之品,同润下归大肠。二钱五分。〕〔姜汁煮,面湖为丸,桐子大,每服 三、五十丸,淡姜汤下。〕 此导痰润下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