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2-顾松园医镜-第8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经虚火,则投白芍、甘菊、钩藤、鳖甲、羚羊角之属,肾经虚火,则投生地、元参、骨皮、女 贞、龟甲之属,此皆本经之的药也。丹溪曰,相火最易妄动,因五志之火相煽故也。火起于妄,变 化不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暴悍酷烈,甚于君火,四时随触而动,而于 芒种以后六十日,相火司令,热暑湿三气交合,尤为易动。治斯火者,但宜滋其阴,则火自降,非苦 来之剂,不能胜也。燥火则起于血衰,脏腑不润,大小便秘,苦寒之剂,转增其燥,须用甘寒滋润之 品,则燥可泽而火可熄矣。湿有生于热者,热亦有由于湿者,湿热每多相生。如大便久秘,及更衣则 又溏甚,以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湿热兼理,斯得之耳。郁,火一症,东垣 谓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郁火之病,宜用升阳之剂,所谓火郁发之者是也。若真阴虚,真 元惫,毋妄用之。其师尼寡妇室女愆期,多有郁火之病,是当以逍遥散合甘寒滋阴之药治之则善。若猛 烈之火,丹溪谓火盛不可骤 用寒凉,盖恐扑之而愈焰,须以生甘草兼泻兼缓,则猖狂自定,此妙论也。所谓无名之火,一发即不 识人,或直视狂言,或闭目无语,或手足螈 ,或发数日而终,或一发便脱,或卧枕而逝,人不及知,
既无络经之可寻,又无脉症之可凭,即经所谓暴病暴死皆属于火者是也。余观世人之病,惟火十居 八、九,能辨明此类,而参以散见各门之火症,其于治火庶无虚虚实实之误矣。今只以五脏实火虚火 之方,阐发于左,聊为后学之准绳,神而明之,扩而充之,是所望也。

导赤散
治心热而烦,小便赤涩。〔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也。〕 生地〔凉心血。〕木通〔泻心火。〕甘草〔生用泻火。〕加灯心、叶竹。

此方导心火,由小肠溺泄。如系虚火,加麦冬、茯神、朱砂之属,实火加犀角、黄连。连翘之属。
古方但用黄连名泻心汤,芩、连、大黄名三黄泻心汤。

天王补心丹
〔见虚劳。〕此治心经虚火之方,对症加减用之。


泻白散
治肺热咳嗽,喘满气急。〔火乘肺则为咳,为气急,气上逆则喘满。〕 桑皮 皮骨〔皆祛肺中伏火。〕甘草〔润肺除热。〕如火郁于肺,鼻不利,加甘菊、薄 荷,〔清散上焦之郁火。〕面肿身热亦用之。如肺移热于大肠而泄泻,加米仁〔清肺益脾。〕茯苓。〔 导气平火。〕 此方专泻肺经之火。如右寸或洪或数,重按无力为虚火,加二冬、百合、甘寒之品;右寸或洪或 数,举按有力为实火,加黄芩、知母苦寒之品,或再加石膏治之。


归脾汤 资生丸
〔俱见虚劳。〕此皆治脾胃之方,对症加减用之。


承气汤 茵陈蒿汤 竹叶石膏汤
〔俱见伤寒。〕此皆治脾胃实火之方,对症加减用之。


加味逍遥散
〔见虚劳。〕 此治肝经郁火之方。宜去香燥加滋阴。辛散甘缓,滋阴养血,是即为补肝也。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俱见胁痛。〕 此治肝胆实火之方。古方有当归龙荟丸,用龙胆、芦荟、青黛泻肝,栀、芩泻肺,黄连泻心,黄 柏泻肾,大黄泻脾,当归养血,木香、射香〔少许〕利气,炼蜜丸服。治肝火太盛之要药,量症 用之。按昔人所言肝脏有泻无补,然肝亦有虚火,肝血亏少,则木燥火炎,是但当滋阴养血为治。


海藏泻肾丸
治肾中相火过旺,左尺脉洪实者。

六味地黄丸去肉萸。〔以子能令母实,去山萸不欲强木以补其子,是即为泻,盖肾有补而无泻 故也。〕 此方仍是壮水之剂。赵氏云∶火之有余,缘水之不足也,毫不敢祛火,只补水以配火,若果相火旺 甚,宜六味加知柏,以泻肾家有余之火。古方有滋肾丸,用知母〔六两〕黄柏,〔十两〕以肉桂〔五 钱〕为反佐。治肾经火旺,热自足心直冲股内,上入腹中,然不如六味加知柏之为稳。

凉膈散
治上焦实火,面红目赤,头昏心烦,喉舌肿痛,口疮燥渴,溺赤便秘。

薄荷〔辛凉,有功于头目咽喉口齿诸病。〕黑山栀〔轻飘上达而清肺,屈曲下行而泻 火。〕枯黄芩〔轻飘者上行也。〕连翘〔主泻心火。〕甘草〔缓其速下。各钱许。〕大 黄、芒硝〔润其大便,所谓上病而下取之,以缓其炎上之势。各五分。〕可加犀角、黄连、石膏、
知母、生鸡子。
此治上焦实火之方。东垣云∶去硝、黄加桔梗,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淡竹叶利其小便,使心肺 之火下行,治上焦胸膈之热最妙。

黄连解毒汤
〔见伤寒。〕 此治上中下三焦实火之方,另再加对症药用之。


防风通圣散
〔加减〕治表里客热,三焦实火。

防风 荆芥 薄荷〔使表热由汗而泄。〕大黄 芒硝〔使里热由下而泄。〕滑石 山 栀〔由溺而泄。〕连翘 黄芩〔祛诸经之热。〕石膏 桔梗〔清肺胃之热。〕麦冬〔救 热伤之津液。〕白芍〔救热伤之营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去硝黄名双解散。
此方清火热,开鬼门,洁净府,通传导,内外分消其势,亦治火之良法。外科以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