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热湿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热退利不止,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 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须宜黄连解毒 汤。或里热极甚,而恐阴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至 阳气沉伏,而不能营运于身,阴欲绝而以致遍身青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赤睛疼,
昏眩恍惚,咽干或痛,燥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痞闷乱,喘息急声,脉虽疾数,
以其蓄热极探,而脉道不利,以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伤热,寒极阴毒 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者,或两感势甚者,通宜解毒汤加大承气汤下之。
热不退者,再下之。然虽古人皆云三下热不退即死矣,亦有按法以下四五次,利一二十行,
热方退而救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 微热未除者,凉膈散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则残阴暴 绝,阳气后竭而立死,不下亦死,当以凉膈散或者黄连解毒汤养阴退阳。蓄热渐以消散,则 心胸腹暖,脉渐以生。至阳脉复有力者,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或解毒汤加大承气汤 尤良。或下后微热不解者,凉膈散调之。愈后但宜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阳热易为再作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篇名>论风热湿燥寒属性:诸风∶风本生热,以热为本,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病也。
诸热∶热甚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热,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自消也。
诸湿∶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也。湿病本不 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 多,以为兼证,当云湿热。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 以鲜矣。或跗肿体寒,而有水者,以为蓄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热吐泻,因得湿 而成也。
诸燥∶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成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 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虽属秋阴,
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 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诸寒∶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 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并,而反阳 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热证辨之。夫湿热吐泻,
当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白术 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篇名>伤寒表证属性: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而痛,
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 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目录>卷五\伤寒门<篇名>伤寒表里证属性:伤寒身热,为热在表,引饮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渴,或小便黄赤,为 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小便清白,为表里俱无热。身疼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 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 来,脉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里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篇名>内外伤属性:始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头面四 肢,为表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也。
<目录>卷五\伤寒门<篇名>伤寒论属性:夫风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时八节不正、疫疠之气。故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冬气冰冷,乃四时之正气。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之者,乃伤耳。
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时而邪气,是以辛 苦之人,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始自一日巨阳,膀胱受之。巨阳者,三阳之首,故先受之。
二日阳明,胃受之。三日少阳,胆受之。未入其脏,可汗之。四日太阴,脾受之。五日少 阴,肾受之。六日厥阴,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经云∶其未满三日,汗之而已,其满 三日,泄之而已。故圣人论汗下,大概言之。以脉分别,三四日脉沉伏,亦当下,六七日 脉浮滑,亦可汗。
故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未详耳。且自人身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阴三 阳,禀天地之气。天枢之上,同天之阳,天枢之下,同地之阴。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
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 之分,冷病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