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3-儿科萃精-第21页

病温,后夏至病暑。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 炼,变症由此而多。然暑病古之专方甚少,皆以白虎汤为主,次亦主香薷散(如香薷、扁豆、浓朴、甘草四味)。
〔真按〕香薷辛温气升,热伏易吐,古方大顺散,香薷必佐杏仁,取杏仁苦降泄气,以监香薷。然治小儿 暑湿之症,仍不适用。初起但用鲜竹叶三十片,六一散三钱,苏薄荷六分,连翘心钱半,鲜荷叶一角,光杏仁钱 半为剂。热甚烦渴无湿者,前方除去六一散不用,加 石膏三钱,炒知母钱半。
<目录>卷四\时疫门<篇名>秋疫属性:秋疫因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小儿体质虚实不同,往往混投发散,津液被劫,喘急告危,古法多 用荆、防、前胡、葛根之属,发散解肌为主。
〔真按〕秋疫一症,气分先受,治肺为急,勿使热郁内蒸,逆传膻中,至天君震动,状若痫症。一切苦寒 沉降及腻滞阴药,俱在禁例。但用西瓜翠衣钱半,鲜石菖蒲五分,薄荷尖八分,嫩桑叶二钱,薏米仁钱半,白茯 苓二钱,川郁金八分,淡竹叶二钱,忍冬藤钱半,服后肺气清肃,则营卫两和。
<目录>卷四\时疫门<篇名>冬温属性:冬令暴冷折阳,外感发热,头疼身痛,呕恶必从太阳。若渴能饮水者,则里热见症,又非伤寒可比。幼科太 阴中寒居多,厥阴间亦有之,若冬令应寒而反温,气候应藏反泄,即病冬温,古法亦以辛温为主。
〔真按〕冬温非寒症可解,若涉表邪一二,里热必兼七八,或外受之邪,与里邪相搏,则郁于经络,治法 当以里证为主,稍兼清散,方用大沙参三钱,桑叶二钱,肥玉竹三钱,生苡仁三钱,甜杏仁三钱,苦杏仁二钱,
炒麦冬钱半,生甘草之分,引用丝瓜络三寸、广橘络钱半为剂。
<目录>卷五\惊风门<篇名>惊风辨属性:惊风二字,立名不慎,小儿之罹其厄者,指不胜屈,揆厥原因,实不能归咎于钱仲阳,虽喻嘉言欲纠正之,
莫能翻其成案,吁!可慨也。考惊风古有八候之名。
一曰搐,谓肘臂伸缩也。
二曰搦,谓十指开合也。
三曰掣,谓肩头相扑也。
四曰颤,谓手足动摇也。
五曰反,谓身仰向后也。
六曰引,谓手足开弓也。
七曰窜,谓目直而似怒也。
八曰视,谓睛露而不活也。
此八候者,无论急惊、慢惊、慢脾风,皆见之候,故谓之惊风八候。厥后因证立名,又有三十个某惊之名,
间多乖谬,姑举之以明画蛇添足之说。
一曰急惊,口眼歪斜,四肢搐掣,痰壅心迷,人事不省,谓肝经积热风火之证也。
二曰慢惊,面青唇白,四肢厥冷,人事昏迷,手足搐掣,眼翻痰壅,谓由大病之后,吐泻之余,脾土虚败,
肝木无风而自动也。
三曰盘肠惊,气吼肚膨,饮食不进,人瘦体弱,肚起青筋,眼黄手软,大小便不通,肚腹疼痛,谓六腑有寒也。
四曰马蹄惊,四肢乱舞,头向上,谓因受风热被吓之症也。
五曰鲫鱼惊,口吐白沫,四肢摆动,嘴歪常搭,眼翻白,谓胃经有风,脾经有寒也。
六曰摆手惊,两眼向上,四肢反后,或两手垂下,眼黄口口,人事昏沉,谓因水唬,掐之觉痛者治之,
不痛不治。
七曰宿沙惊,曰轻夜重,到晚昏迷,口眼歪斜,四肢掣跳,黑鼻气凝,谓脾肾有寒之证也。
八曰内吊惊,两眼迷闭,哭声不止,面青眼黄,手眼望内掣者,谓肺经受寒症也。
九曰天吊惊,眼向上,哭声号,四肢掣,口眼歪斜,鼻流清水或衄血,谓肺经受风,或食后感寒而成也。
十曰弯弓惊,头仰后,四肢向后,眼翻或闭,腹胀,哭声不止,谓肺受风积痰所致也。
十一曰蛇丝惊,口中拉舌,肢冷而掣,哭声不出,谓心经有热,睡中食乳口角入风也。
十二曰鹰爪惊,两手抓人,捻拳切牙,手望下,口望上,身寒战,谓被吓伤乳,心有风热也。
十三曰乌沙惊,四肢掣跳,口唇青黑,肚胀青筋,谓脏腑受寒之证也。
十四曰乌鸦惊,手足掣跳,口眼俱闭,大叫一声,形状呆滞,谓心有热有痰也。
十五曰锁心惊,口吐沫,鼻流血,四肢软,好吃冷物,眼白不哭,谓心肝经有热,火盛痰壅之证也。
十六曰撒手惊,翻眼切牙,手足一掣一不动,谓心经被风吓,先寒后热,有痰之证也。
其余胎惊、月家惊、潮家惊、脐风惊、呕逆惊、泄泻惊、膨胀惊、夜啼惊、看地惊、飞大惊、擗地惊、马路 惊、瞌睡惊、饕餮惊。
凡如此类,种种牵强不通名目,一若有病皆惊,无病非惊,惊之命名虽多,究不越急慢惊之范围,附会穿 插,类似雷同,以眩耀庸耳俗目,误药误儿,职此之故,吁!更可哂也。
惊字命名,均不可靠,再祥叙诸家惊风之说,加以签注,其说益明。
或曰∶急惊身热目赤,口鼻气粗,痰涎潮涌,忽然而发,发过容色如旧,有因惊骇者,亦有不因惊骇者,大 都是火燥木急,故身先有热,未有身凉而发者,证皆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