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气,
感受又深,非参以祛疫之剂,及保肺之品不为功也。初步宜用保肺祛邪汤,继则病势激进,咳声益剧,
祛痰保肺之中,再参镇静宁咳之品,宜用保肺涤痰汤。发热脉反沉细,咳则从下逆上,腰背相引痛,必深入 以发出之,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咳嗽日久,其势不衰者,则肺气将乏,邪势方张,不补其气,邪必更深,
宜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中加入祛痰顺气之品,方能渐次告痊。徒攻其痰,肺必益虚,
邪必益深,转成虚痨,陷为不治之证矣。故此病后期,宜用保肺扶正汤最妥。兼有他因,则宜就其他因合治之。
\x附方\x (一)宣肺祛邪汤(自制) 治感冒风寒,形寒身热,咳嗽初起。
苏叶 薄荷(各一钱) 秦艽 前胡 杏仁 象贝母 橘红 姜竹茹 赤苓(各二钱)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清水煎服。形寒身热,汗不易出,气息不顺者,去桔梗加麻黄三分;头痛者去桔梗加荆芥、防风各一钱;
身痛者加羌活三分、桑枝三钱;四肢酸楚者加桂枝三分;喉痛者加牛蒡子、黄射干各二钱。
(二)宣肺涤痰汤(自制) 治伤风咳嗽,身热痰多,气息不平。
前胡 苏子 杏仁 象贝母 竹茹 陈皮 薄荷 赤苓 连翘(各二钱)
清水煎服。身热息粗者加麻黄三分;身热气喘,胃热口气者加麻黄五分,石膏三钱;便难者加枳壳一 钱;呕吐者加半夏钱半;小便少者加通草一钱。
(三)清肺化热汤(自制) 治伤风咳嗽,熏蒸化热,痰浊胶结,肺胃并热者。
前胡 知母 栝蒌 淡芩 苏子 竹茹 象贝母 赤苓 当归(各二钱)
清水煎服。泄泻者去知母、栝蒌、当归,加陈皮、木香各一钱;脾胃气虚,湿重化痰者去栝蒌、知母,
加半夏、陈皮各钱半,或苍术五分;热势壮盛,痰升气急者,加猴枣一分,或葶苈子一钱。
(四)咳后调理方(自制) 治普通伤风咳嗽,病虽愈而余波未平,痰多作嗽。
沙参 白术 旋复花 陈皮 黄 半夏 茯苓 川贝母(各二钱) 甘草 青皮(各一钱)
清水煎服。气虚者去青皮,以沙参易党参;肠胃余热不清酿化成痰者,加栝蒌、知母各二钱。
(五)保肺祛邪汤(自制) 治流行感冒,恶寒发热,咳嗽阵作。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复花 前胡 杏仁 苏子(各二钱) 象贝母 竹茹 天冬(各三钱)
清水煎服。身热无汗,咳不爽快者,先去百部、紫菀、旋复花、天冬,加麻黄五分,荆芥、桔梗、秦艽 各一钱,服一剂以透之,再用前方。其他莱菔子、白芥子、竹沥、制半夏等,俱可量证酌加。
(六)保肺涤痰汤(自制) 治咳嗽阵作不休,面红身热,有汗不解,痛引胸背。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复花 代赭石 竹沥制半夏 前胡 当归(各二钱) 川贝母 天冬(各三钱)
清水煎服。肾虚而气易上逆者,加生地 磁石各三钱;咳血者去半夏;痰声漉漉,由于水泛者,加桂 枝五分,葶苈一钱,茯苓三钱。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及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
及寒邪犯齿,致脑齿俱痛。
麻黄 附子 细辛 (八)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九)五味异功散 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十一)保肺扶正汤(自制) 治顿咳日久,气虚而咳不止者。
北沙参 人参 白术 黄 麦冬 川贝母 法半夏 旋复花 化橘红 怀山药(各二钱)
清水煎服。咳久肺气耗散,不能收摄,加干姜、五味子各五分;脾虚泄泻加于术;肾虚泄泻加 补骨脂;咳血去半夏。
<目录>第六章·咳嗽论治<篇名>第三节·内伤咳嗽属性:\x一、痰多咳嗽\x 甲、概况 内伤咳嗽,咳之属于内因者,或由外感失治,久则转为内伤者亦属之。内伤咳嗽之轻者,十九皆由于痰 多所致,或因小儿为肥胖之体,外观饱满,中气则虚,虚则湿浊滞而不运,以致化痰;或因小儿脾胃薄弱,
加以乳食饮食之不调,宿滞逗留,脾失转运,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口腹之欲,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 蒸,以致化痰;或因小儿恣食鲜果茶水,水饮停留过多,不及下行,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屡患感冒,肺气 疲乏,失其开阖之权,以致化痰;或因小儿居处阴湿之地,阳气被困,浊阴弥漫,以致化痰,及其化痰之后,
均须假肺为出路,于是皆发为咳嗽。此轻证内伤咳嗽之来由,所以皆为痰多也。惟痰有热痰、寒痰、燥 痰、湿痰之分,故证状不一,治法各异。热痰之状,多见脉洪面赤,口干唇燥,其痰或浓而色黄,或坚而成 块,饮食不化,肝胃有热,及感冒后余邪化热均足致此;寒痰之状,多见脉沉面黑,口吐清水,其痰或稀而 色白,或间有黑点,脾胃虚寒,肺气怯弱,或水饮停留均足致此;燥痰之状,多见脉涩面白,气上喘 促,其痰涩而难出,或燥如米粒,粘亮而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