苡仁 莲子 砂仁 桔梗(各一两)
上为末。姜枣汤下。
久泻不止。大法补虚消积。
凤髓经云。脾中有积热迟留。至使终年泻不休。项软见人多哽气。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间有似黄金色。若有 垂肠更不收。形症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疮眼脉赤。若不调脾命即休。
七味千金散 治痢下日久不瘥。
宣黄连(八分) 龙骨(煨) 赤石脂( ) 浓朴(姜汁炒) 乌梅肉(各二分) 阿胶(炒三分)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米汤下。
<目录>卷下\附方<篇名>腹痛门属性:益黄散 治脾胃虚热。腹痛下痢。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甘草(炙各五钱)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
调中丸 治脾胃虚寒。下痢而腹痛。
白术(土炒) 人参 甘草(炒各五钱) 炮干姜(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温水化下。
当归散 凡小儿夜啼。面青手冷。不吐乳。是脏寒腹痛也。宜此方服之。
当归(去芦头) 白芍(炒)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
上 咀煎五分。时时少服愈。
七气散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
青皮 陈皮 桔梗 蓬术 官桂 益智仁(各一两) 甘草 半夏(制各七钱五分) 香附子(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姜枣汤下。不拘时服。
三棱散 治积气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仁 三棱 蓬术 青皮(各等分)
上为末。白汤下。
使君子丸 治腹内诸虫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槟榔 酸石榴皮(洗净锉焙) 大黄(半生半熟各七钱五分)
上除槟榔锉晒不过火。余三味再焙。同槟榔为末。沙糖水煮。面糊为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 肉汁空心下。或鸡汁亦好。
乌梅散 治腹痛。及初生婴儿。脐下冷痛等疾。
乌梅(去核) 玄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钱) 乳香 没药 钩藤(各三钱五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腹。
莪术丸 治诸般停滞。疳积发热。泻痢酸馊。水谷不化。肚腹疼痛。
莪术(炮锉) 三棱(炮锉) 净香附(醋浸七日慢火煮干再焙各四两) 槟榔(一两薄锉) 生牵牛末(一 两另研) 青木香(去芦) 谷芽(净洗焙干) 青皮(去白各五钱) 荜澄茄 丁香 南木香(另研各四两)
上除槟榔丁香木香不过火。及牵牛末。余七味锉焙。仍同槟榔木香丁香为末。临入牵牛末和匀。水煮面糊 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无时。用淡姜汤或温茶酒皆好。儿小者。丸粟米大。粒数下法如前。
和中散 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思食。
人参(去芦) 白茯苓 白术 甘草(锉炒) 干葛(锉) 黄 白扁豆(炒) 藿香叶(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红枣二个去核。姜二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小儿未能语。啼哭不能辨者。当以手候其腹。如有实硬处。即是腹痛。外治之方。研生姜取汁。暖令温。调面成糊。
涂纸贴脐心立定。
<目录>卷下\附方<篇名>痢疾门属性:大黄汤 红痢初起。腹痛后重宜之。
大黄(三钱三岁以下者二钱弱者一钱) 赤芍(一钱) 当归(一钱) 槟榔 黄连 枳壳(各七分)
水姜煎服。以利为度。
芩壳汤 白痢初起。腹痛后重。用此下之。
大黄(二钱) 黄芩 枳壳 苍术 陈皮(各八分) 浓朴 槟榔 木香 莪术 水煎服。
加减黄芩芍药汤 调血和气。
白芍(二钱) 当归 黄连 浓朴 黄芩(各一钱五分) 槟榔 枳壳(各七分) 木香(五分磨入) 血痢。
加生地地榆。白痢。加青皮苍术。水煎服。
香连丸 治暑热伤脾。停积成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肚腹作痛。胀满恶心等症。
川黄连(二十两用吴萸十两同拌炒拣去吴萸) 广木香 川浓朴(姜汁炒) 广陈皮 陈枳壳(麸炒)
山楂(去子) 白芍药(酒炒各五两)
上为末。醋糊水法为丸。
参连散 治下利日久。胃中虚热。噤口不食。呕秽恶心。此药解毒清热。开胃进食。
人参(一钱) 老莲肉(去皮心二钱) 黄连(七分) 木香(五分)
上为末。陈米汤化下。
徐中垣先生家传香连散。通治赤白痢疾。
当归(酒洗) 苍术(米泔水浸炒) 杏仁(去皮尖) 红花(酒洗) 大黄(酒蒸晒干再蒸九次为度)
黄连(吴萸汁拌炒) 羌活(各一两) 木香(五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白滚汤调下。胃口不开。老莲肉去心。煎汤调下。
便红散 治饮食不节。杂进无度。致伤脾阴。大便下血之症。
红曲 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