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223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秘方,用之应妙。
桃花荫末一钱余,甘草充汤力更殊;蓝花只消一、两字(阴干),灌之入口立消除。
上三味为末。每服半钱,汤调灌之。
《伤寒类要》疗小儿寒热及热气中人。
上用猪后蹄烧灰研末,以乳汁调一撮,服之效。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痿黄。
柴胡散方
柴胡(半两,去苗) 石膏(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麻黄(去根节) 秦艽(去苗) 常山(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太医局
小柴胡汤
治大人、小儿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 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头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 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头,秤半斤) 黄芩 人参(去芦头,秤)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秤二两半)
上五味同为粗末。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个掰破,同煎至七分,滤去滓,稍热服,
不计时服。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减。
张涣
秦艽汤方
治小儿寒热往来病。

秦艽(去苗) 鳖甲(醋炙微黄,去裙 。各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竹茹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
人参前胡散
人参(去芦头) 前胡 柴胡(去苗。各一两)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遍,焙干。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
芍药汤
赤芍药(一两) 黄芩 当归(锉,焙干) 柴胡(各半两) 肉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 减。
《庄氏家传》疗少小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
李叶浴儿方
上用李叶不拘多少煮汤。(又白芷;又苦参。)

《王氏手集》
柴胡人参汤
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柴胡 人参 芍药 茯苓 甘草(炙)
上等分。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温服。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寒热五脏烦满第三属性:《巢氏病源》小儿往来五脏烦满候∶风邪外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腑脏,致令血气不和,阴阳交争,故寒 热往来。而热乘五脏,气渍不泄,故寒热往来而五脏烦满。
《玉诀》小儿寒热虚积候歌∶ 频频发热藏中图,有积因伤未退除;颊赤口疮多躁渴,痰生不食胃还虚。
此患先调气;次取虚积,下涎;后补虚即安也。
《玉诀》又寒热虚积候云∶此候先调气,次解虚热,有热不去,下真珠丸取(方在后。)
《玉诀》
真珠丸
治小儿寒热虚积,五脏烦满;及下风涎积滞,惊食疳积。

南星 半夏 滑石(各末二钱) 轻粉(四钱匕) 巴豆(二、七粒,去心、油)
上末之,面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煎葱汤吞下。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寒热腹痛第四属性:《巢氏病源》小儿寒热往来腹痛候∶风邪外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则阴阳交争,故寒热 往来。而脏虚本挟宿寒,邪入于脏,与寒相搏,而击于脏气,故寒热往来而复痛也。
《千金》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 桂心(各二两)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
《圣惠》治小儿寒热往来,啼呼腹痛。宜服
赤芍药散方
赤芍药 当归(锉碎,微炒) 寒水石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半两) 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地黄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 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胁下有气块,腹痛喘逆,气息难为,往来寒热,羸瘦不食。
马通粟丸方
马通内粟 细辛 紫菀(洗去苗土)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三分) 石膏 五 味子 秦艽(去苗) 白茯苓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六味汤方
地黄 桂心(各八分) 芍药 寒水石 黄芩(炙) 甘草(炙。各二分)

上切细,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岁儿二合至三合量与服之。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寒热结实第五属性:《巢氏病源》小儿寒热结实候∶外为风邪客于皮肤,而内痰饮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