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 甜葶苈 汉防己 马兜苓(去皮)上等分为用,蜜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用麦门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门中已有此方。为各有牵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茅先生匀气散桔梗(去芦头,洗净,干秤五两) 缩砂仁 茴香(洗) 陈橘皮(去瓤。各一两) 甘草(二两,炙) 白姜(一分)上为末。每服半钱、一钱,用霜木瓜煎汤调下。如无即用紫苏、盐煎汤下。
卷第十六
伤风嗽第七茅先生:有一种百日内伤风嗽,是百日内发也。即下奶豆膏(方见咳嗽门中),相夹朱砂膏与服(方见惊积门中)即愈。
张涣菖蒲煎方 治小儿肺中风邪,喘鸣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 款冬花 紫菀(去土洗,焙干) 人参(去芦头) 桂心(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同石臼中捣一、二百下,和皂皂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饮化下。
张涣贝母汤方 治肺中风,咳嗽喘满。
贝母(炒黄色) 半夏(白矾汤洗七遍,焙干。各一两) 干姜(炮)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 款冬花(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杏仁二枚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惠眼观证》杏仁散 治小儿咳嗽,凡伤寒、涎壅发嗽。
杏仁 巴豆 半夏 皂荚 铜青上等分,药入甘锅子内,以盐泥固济火 之,勿令走去药气,候冷取出为末。服半钱或一字,生姜、蜜熟水调下。
《惠眼观证》金粉散 是治伤风咳嗽或回嗽后多吐,宜服。
麻黄(不去节) 贝母 糯米 郁金(皂角水煮) 杏仁(去皮尖,别研) 甘草(炙) 天南星(姜汁浸一宿,作饼子炙) 人参 地胆 知母(以上各等分)上为末,却入杏仁膏同研匀。每服一钱,水半盏,蜂糖二分盏,薄荷二叶,同煎五、七沸服。
《刘氏家传》:小儿肺中风形候,咳嗽气急,咽喉有涎。
麻黄(去根节,三钱) 诃子(用肉二钱) 甘草(炙,一钱,打碎)上件药以水三碗,煎至半碗,去滓温服。一岁小盏内三分,二岁五分,三岁七分,五岁一盏,不拘时候。
《刘氏家传》:小儿伤风嗽及一切嗽。
五灵脂(半钱) 半夏(五个,炮裂) 甘草(炙,半两)上件药末之。每服半钱,熟调下。
《王氏手集》菖蒲散方 治肺中风嗽。
菖蒲 官桂 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粗本。每服一钱,水六分,煎至三分,温服。量儿小大增减。
卷第十六
痰嗽第八张涣论:五脏之中,肺脏最为嫩弱,若有疾亦难调治。盖小儿气血未实,若解脱不畏,风寒伤于皮毛,随气入于肺经,则令咳嗽。凡小儿常令背暖,夏月背裆之类,亦须畏慎。盖肺俞在于背上,若久嗽不止,至伤真气,亦生惊风。如婴儿百 内咳嗽,十中一二得瘥,亦非小疾。若膈上痰涎,尤宜随证疗之。
《婴童宝鉴》:小儿咳嗽,为客风流入于肺,生其痰嗽也。
《玉诀》咳嗽风疾候歌:咳嗽因风肺受寒,三焦伏热转生涎。胃冷虚痰频嗽吐,时时发热喘连连。
小儿痰嗽涎生之者,先与下涎,次和胃气,后与治嗽疾。
《圣惠》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贝母散方贝母(煨微黄) 桔梗(去芦头) 马兜苓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 干姜(炮制) 汉防己 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锉,研膏,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咳嗽痰壅,不欲乳食。
蝉壳散方蝉壳(微炒) 桔梗 人参(各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半夏(半分,汤洗七遍,去滑)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用生姜粥饮调下一字,日三、五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博济方》治小儿奶食冲脾,伤风咳嗽,坠涎。
葶苈丸甜葶苈(纸上炒过) 牵牛子 汉防己(各 熟) 大杏仁(去皮尖,炒熟,研。各一两)上前三味先捣,罗为末,入杏仁同研;用煮枣肉,再杵为丸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姜汤下,一日二服。
太医局辰砂化痰丸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闷。兼治小儿风壅痰嗽。
辰砂(飞研) 白矾(枯过者,别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 半夏(洗七遍,生姜汁同拌和,作曲三两)上半夏、天南星为末,合和令匀。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别用朱砂末为衣。每服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亦治小儿风壅痰嗽。一岁儿服一丸,槌碎,用生姜薄荷汤下。
《婴孺》治少小胸中痰实嗽,并治伤寒逐水。
麻黄丸方麻黄 茯苓(各三分) 紫菀(四分)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二分)上为末,蜜丸小豆大。三、四岁,二、三丸。不知稍增之。
《婴孺》治少小咳涎。
鸡骨散方鸡骨(炙) 紫菀(各二分)上为末,先食服二刀圭,不知加之。
《婴孺》治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