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即定。候看复恶寒,再灸三十壮,即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女右。
《外台》:《甲乙经》灸法: 在肩膊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 。足太阳脉气所发,灸五壮。主液 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肺。从项至脊以下至十二椎应手,灸之立已。热病汗不出,肩背寒热 互引,身热咳逆,上气虚喘,喘逆鼽衄,肩甲内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胁引少腹而胀痛。小儿食晦,头痛引颐 疟风。
《婴童宝鉴》灸法:小儿疟子灸大指、次指外。
卷第十七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巢氏病源》温疟候:夫温疟与寒疟安舍?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脉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此则阴虚而阳盛,则病衰,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疟先寒而后热,此由夏伤于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济沧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气伤于风,则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
《千金》常山汤 治小儿温疟方。
常山(一两,切) 小麦(三合) 淡竹叶(切,一升。《外台》用一握)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儿,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至二十日儿,三合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儿,六合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外台》方同,但云:一岁至七、八岁儿增药水,并以此为率。
《千金》又方上用鹿角末,先发时便服一钱匕。
《千金》又方上用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千金》又方上烧鸡 中黄皮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千金》灸法:小儿温疟,灸乳下一指三壮。
卷第十七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巢氏病源》 疟候:夫 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然其蓄作有时。以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痛而渴欲饮。何气使然?此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阴气胜,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欲饮。此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之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开,因得秋风,汗出遇风乃得之。及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此气得阳如出;得阴如内搏,是以日作。其间日而作者,谓其气之舍。泻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同日而作。
《千金》常山丸 治大人、小儿 疟,说不可具方。
常山 知母 甘草(炙) 大黄(各三分) 麻黄(去根节,一两)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儿黍米大三丸,熟水下,渐加至五丸,服瘥为度。(与寒多于热门中《活人书》祛邪丸,方味都同而分两不同。)《千金》治大人、小儿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常山汤方常山(三两) 秫米(三百二十粒) 甘草(半两)上三味 咀,每服三指撮。水一盏,煎至五分,发时连服三服。一法,前件药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儿小者,服一合、二合。
《活人书》治疟疾先寒后热,兼治支结。
柴胡(八两) 人参(炙) 半夏(浸七次,切) 黄芩 桂(去皮。以上各三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厘清汁温服,日三、夜二。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同煎服。
卷第十七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巢氏病源》往来寒热疟候:此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往来也。
《 全生指迷》论曰: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疼,头目昏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又不治成劳气。宜荆芥散(方在后)。
《全生指迷》论又曰: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方在后)。
《全生指迷》荆芥散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洗,焙) 黄 芍药桂(去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全生指迷》备急丸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去油) 干姜(去皮。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