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266页

蔻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冷服。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集香煎 治脾胃虚,不欲食,羸瘦。
藿香叶 浓朴(姜汁炙)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分)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术(炮。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通风处阴干。每服如皂角大,米饮化下,乳前。
《九 卫生》神曲丸方 疗小儿不食。
神曲(一钱、炒) 黄丹(三钱、炒) 肉豆蔻(一个) 草乌头(三个大者,一个生用,一个烧灰,一个炮制)上同为细末。烧粟饭和丸如粟米大。神曲汤下七丸至十丸。
《刘氏家传》观音散 补虚调气,进食去风,养道,肥孩儿。常服甚妙。
人参 甘草(炙) 甘草(炮。各一钱) 白茯苓(一钱半) 白扁豆(一分,米炒) 神曲(二两,炒)上为细末。每服婴儿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水少半盏,姜一片同煎十余沸,温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脾虚弱,可思饮食。
调中散枳壳(二钱,煮过) 陈皮 半夏 人参(各一两)上件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枣同煎六分。
卷第二十一
膈气第十一《仙人水鉴》小儿患膈气。宜服桃花散子方桃花(二钱) 半夏(六钱) 浓朴 桂(各一分) 干姜 牙硝(各二分) 江豆 当门子(各一个)上并捣为散。空心,以煎水调下一钱。服至逡巡转自食。乳母忌酒、肉、热面等。
《宝童方》治小儿膈气噎闷,两胁刺痛,吐逆酸水,气块往来,疼痛烦躁等。
槟榔 木通 甘草(炙) 柏叶(煮黄) 半夏等分末。二大钱,水一盏,煎六分;腻粉少许,在干盏内研匀,通口服。如结肠翻胃,用虚寒门乌药丸后用此,儿半之。
卷第二十一
气逆第十二(哽气附)《宝鉴》:儿气逆者,为乳母烦恼、忧闷,乳气凝滞胸中,灌击其乳,饮之成疾。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及,但无精彩,勿取转,转之则剧。
成 薤(五两) 黍米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一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仙人水鉴》小儿患气,觉患便服此方。
水蛭 冬青叶 白樟木叶上各少许,捣取汁,灌之即瘥。
《聚宝方》透关丸 治小儿哽气,行心经方。
续随子(半两) 大黄(三钱,末) 长槟榔(一枚) 木通(半钱,末) 甘遂 大戟(各末一钱) 腻粉(一钱匕)上七味除粉外,将诸药末与续随子同捣,用马尾罗隔去续随子皮不用,便与童子、室女小便拌匀(谓之阴阳酒。)入粉如硬糊,日晒稍干,以水、蜜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煎灯心、竹叶汤下。一时辰间,以小便色异为效。
小儿五岁以下七丸,十岁以下十丸。更加减,汤使如前服。
《王氏手集》治小儿气。
橘红膏方红橘皮(去瓤) 芎 白术 当归(各等分)上同为末,炼蜜和为膏。量儿大小米饮化下。
《王氏手集》木香分气丸 理一切气。
青橘皮(一两) 牵牛(二两,炒令熟) 木香(一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生姜汤下五丸,五、七、八丸。
《吉氏家传》治哽气。
真珠散真珠 生犀(各半两) 龙脑(一字) 香附子(四钱,去毛净、洗)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人参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调气桂枝散 取转后皆可服之。
赤芍药 桂心 藿香 白术(各二钱)上为末,每服半钱,饭饮调下。
《千金》灸法: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小儿减之。
卷第二十一
肌肤羸瘦第十三《巢氏病源》小儿羸瘦候:夫羸瘦不生肌肤,皆为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血气衰弱,不能荣卫于肌肤。凡小儿在胎而遇寒冷,或生而挟伏热,皆令儿不能饮食,故羸瘦也。挟热者,即温壮身热,肌肉微黄:其挟冷者,实时时下痢,唇口青 。
《外台》:《短剧》疗四、五岁儿,因食及在胎中宿热,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哺不为肌肤。心腹痞满,痿黄瘦瘠,四肢痿 ,缭戾,服之令充悦方。
芍药(一钱,炙令黄) 黄 鳖甲 人参(各四分) 柴胡(八分) 茯苓(六分) 甘草(炙) 干姜(各二分,如热以枳实代)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服。忌如常法。《千金》有大黄无黄 ,云服一丸。一岁以上,乳服三丸。七岁儿服十丸,日二。
《外台》:《千金》疗小儿羸瘦 ,常服不妨乳方。
上用甘草五两炙,捣、筛,蜜丸如小豆。一岁儿服十丸,日三。尽即更合。
《圣惠》治小儿羸瘦,脾胃气弱,挟于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
诃梨散方诃梨勒皮 陈橘皮(汤洗去白瓤,焙。各半两) 黄 (锉) 人参(去芦头) 白术 藿香桂心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锉,半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羸瘦,脾胃虚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