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半两,汤浸七遍,切破,用生姜汁炒令黄色)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二丸,如五岁以上五、六丸,米饮下。
茅先生:小儿吐泻丁香散方丁香(二七粒) 肉豆蔻(一个) 木香(一钱)以上三味研损,用醋面裹,热灰煨,令面赤色取出,不用面,入后药:藿香 桂心(各半钱)上此二味和前三味拌合为末。每服一字半钱,用陈米饭煮饮调下。
《婴孺》皇子汤 治少小痢下、吐逆,壮热数日不止,不得乳哺,或但羸困欲死方。
甘草(炙) 牡蛎( 末) 芍药 桂心(各三两)上为粗末。一岁儿水一升,内四方寸匕,煮三合顿服,日再。小儿以意加减。此能除热止痢,上下神验。
《婴孺》治少小惊,兼少小下痢,及吐十日以上。以意量之与服,二十日以上根据此方合服。苦七、八日以上倍加药,过此以意消息增减。神妙方。
大黄(三钱) 钩藤(六合) 黄 (二分) 细辛(半分) 蛇蜕皮(三寸,炙) 蚱蝉(二个,炙) 甘草(一分,炙)上切,以水一升半煮五合,绞去滓,研牛黄五大豆许,入汤中。一服一枣许,日三夜一,亦同。灸两耳前三炷,必瘥。无牛黄,以真麝香代之。
《婴孺》治少小寒中吐利及客忤。
温白丸方附子(炮) 桔梗(各二两) 人参(一两) 干姜(二分)上为末,炼蜜丸。二十日儿麻子大一丸,五十日儿胡豆大一丸,百日儿小豆大一丸,不知加之。
《婴孺》醋酒白丸子 治吐利寒中并客忤方。
半夏(洗) 人参(各三分) 桔梗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各四分)上为末,以苦酒和丸小豆大。一服一丸,日三服。此是一岁服法。
钱乙异功散 温中和气,治吐泻,思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正其气方。
人参(切去顶)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炒) 陈橘皮(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七分,食煎温热服。量多少与之。
钱乙玉露散 一名甘露散方甘草(生,一分) 寒水石(嫩而微青黑,中有细纹者是) 石膏(坚白而手不可折者,有墙壁坚白石膏是,如无,以方解石代之,敲段,段皆方是也。各半两)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
钱乙治壮热白饼子方 又名玉饼子滑石 轻粉 半夏 天南星(二钱,汤浸七次,为末。同上各一钱) 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水一升,煮水尽为度)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小绿豆大,捏作饼子。三岁以上三、五饼子,以下三饼子,煎葱白汤临卧服。
钱乙附方金液丹 治小儿吐泻,虚实极最妙。沈存中《良方》论金液丹云:亲见小儿吐利剧,气已绝,服之复活者数人。真不妄也,须多服多验。
钱乙附方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等病及治冷痰。
齐州半夏(一两,汤泡七次,切,焙) 陈粟米(三分,陈粳米亦得)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食前温热服。
张涣治小儿三焦不调,停寒膈上,乳哺不消,胸膈痞满,甚则喘逆,吐利,肌体痿黄。
匀胃散方甘草(一分,炙) 藿香叶 白豆蔻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木香 干姜(炮)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丁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张涣益中汤方 治呕吐兼泻利。
人参(去芦头) 青橘皮 丁香(各半两) 桂心 诃梨勒皮(各一分) 草豆蔻(三枚,去皮炒)上件捣,罗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米饮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婴童宝鉴》治小儿吐利不止不二丸方巴豆(三十个,去心膜细研,别用好黄连半两水浸,染纸两张裹豆,令出油) 朱砂(末,一钱重) 寒食面(一钱九)上件研匀,滴水为丸如绿豆大。以新汲水磨下一丸。
《万全方》治脾胃气虚,止吐泻。
人参散人参 白茯苓 白术 干葛 陈橘皮(去瓤) 浓朴(姜汁涂,炙。以上各等分)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用沸汤点。量大小服之。
《惠眼观证》沉香饮子 大治吐泻方。
沉香 丁香 藿香(各半钱。刘氏各用一钱) 肉豆蔻(二个) 槟榔(二个。刘氏用一个) 甘草(炙,一钱。
刘氏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老姜一小指大,捶碎同煎三两沸,去滓,温服。
《惠眼观证》醒脾散 治吐泻,脾困多睡,不思饮食方。
人参 木香 茯苓 陈皮(去白) 甘草 草豆蔻(去皮) 浓朴(同 砂一钱,胆水一碗,入此二味煮,令干,都细切,焙。以上各一分) 白术(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以冬瓜子煎汤下。
《刘氏家传》人参异功散 治小儿泻利,止呕逆,顺气补虚方。
人参(一钱半) 白术(半两) 青皮 陈皮 茯苓 甘草(各一分) 豆蔻(三个,入诃子)上末之。每服一钱,陈米饮调下。如秋间合则入诃子,春夏不用。或用紫苏、木瓜煎五、七沸,半盏,末半钱,或加至一钱,逐日早服。如是小儿伤风,应诸般伤寒,但以此药正却,气候和然后以红棉散(方见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