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痉。此盖邪在太阳,微兼阳明,用此方通其荣卫,则外 受之邪,有出无入,其所全甚大。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粉干葛(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风邪自出,而汗孔自闭,但不可令其大汗,致伤荣气。
\x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风汤\x 治发热自汗柔痉,比前方药性轻微。
嫩桂枝(一钱五分) 白芍药(二钱) 北防风(一钱) 正川芎(一钱)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
予按∶此方不特治痉,凡小儿外感初起发热,不论有汗无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人所未识。
\x海藏柴胡加防风汤\x 治汗后不解,乍静 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此证太阳阳明已罢,邪尚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故以小柴胡汤加防风和 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 片黄芩(一钱) 制半夏(一钱) 北防风(一钱) 炙甘草(五分)
老生姜(三片) 大红枣(一枚)
水煎,热服。
\x海藏防风当归汤\x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兼阳明也。宜去风养血,速救 阴荣,以静胜躁也。
北防风(一钱五分) 当归身(二钱) 正川芎(一钱) 大生地(一钱五分)
净水煎,热服。
\x《金匮》栝蒌根桂枝汤\x 治太阳头痛,身热,身体颈项俱强,无汗,为刚痉。此即先因伤风自汗,汗 多衣湿,湿久寒生,反而入内,故谓重感寒湿。寒湿内闭,反令无汗,故见以前诸证,此荣卫闭塞也。设不用 此通其荣卫,则未痉者成痉,已痉者难愈矣。
栝蒌根(一钱五分)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 草(一钱)
水煎,热服,荣卫既和,微汗而解。
予按∶小儿发热,身体颈项俱强,在幼科必以为惊风矣。孰肯认为太阳阳明之病痉,而用此开通荣卫之方?
若早知为伤寒,能用此方,则未痉者不痉,已痉者可瘳。其如偏执惊风,舍太阳阳明之邪而不治,反攻其无过之 心火肝风,致令外邪愈强,内气愈弱,不至于死地不止也。
凡小儿伤寒无汗者,不论已痉未痉,皆当以此方为主,出入加减,断无不效之理。予非亲履实践,必不敢妄 言以误世也。
\x羚羊角散\x 治刚痉身热无汗,头项强直,四肢疼痛,烦躁心悸,睡卧不宁。
羚羊角(屑) 真犀角(屑) 北防风 白茯神 陈枳壳 大麦冬(去心) 官拣参 粉干葛 北柴胡 熟石膏 炙甘草(以上各七钱五分) 真龙齿( ,二钱五分)
上研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煎至半 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予按∶此证先由风寒湿闭其腠理,不能开通,内出之气,壅而为热,则风寒湿不能自强,皆化而为热矣。尚 在肌肉之间,犹未入里,故以辛凉解散之,实治热也,非治风寒湿也。
嘉言谓此方治伤寒阳痉,深得清解之法。
\x海藏附子散\x 治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此由多汗亡阳也。
青化桂(七分) 川附片(七分) 漂白术(一钱五分) 正川芎(一钱) 川独活(八分) 大红枣(五枚)
水煎,温冷服。
\x当归四逆汤\x 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当归身 嫩桂枝 杭白芍(以上各三钱) 川木通 炙甘草(以上各二钱) 北细辛(一钱) 大红枣(五枚)
水煎,热服。
以上所选之方,原为误搐病痉而设。其下类搐十条,证候不同,各随本门用方,不得与误搐混同论治。
曰类搐,即幼科所云惊风余证者是也。原非小儿固有,由迁延而致,予故名为类搐。何以言之?盖暑证疟痢,
咳嗽丹毒,疮痘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可见,但能识证详确,则一药可愈。医者审视不的,药罔对证,迁延 时日,其热愈甚。小儿阴血未充,不耐壮热,热盛则神志昏闷,阳亢必津液受伤,血不荣筋,则手足搐掣。此正 与《内经》之诸热瞀螈(瞀音务,人事昏闷也; 音翅,手足抽掣也,)皆属于火之例相符。概将以下十证,皆列类 搐条下,仍逐证注明,各根据本门用方,庶与误搐非搐之寒热虚实,治不相淆矣。
<目录>卷二<篇名>暑证属性:经曰∶太阳中热, 是也。其证初起,面垢身热自汗,烦躁不安,唇舌皆赤,气出如 火,小便赤涩,口中大渴。此证常见夏秋。
按∶此条在藜藿之儿多有之,以其坐卧烈日之中,澡浴寒涧之内,以致暑气入里,内热外寒,故见以前诸证。
医者见其身热自汗,口渴烦躁,疑为惊风,妄用风药,反燥其血,以致心中噎闷,昏不知人,甚则反张搐搦,
皆由血不荣筋,烦热过甚之故也。若膏粱之儿,不涉长途,不经酷日,暑证尚少,何有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