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虚实寒热而调之,斯无误矣。
因于寒者则气壅喘促,声浊而无汗,鼻塞声重,宜参苏饮微汗之。
咳而气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经 病,宜清肺饮。咳甚,葶苈丸微利之。
咳而喉仲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痛声哑者,此肺病兼见心证,宜清宁散。咽喉痛,沆瀣丹。
咳而面黄体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见脾证。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 主痰故也,宜橘皮汤。
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发搐者,盖因咳嗽声不能转,所以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见肝证,宜集成金粟丹。
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见肾证,宜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
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为主,宜人参冬花膏。
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人参五味子汤。
咳而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阳火熏蒸而致也,清燥救肺汤。
咳而日久,胸前疼痛,口吐脓血腥臭者,此肺火壅盛,已成痈也,桔梗汤。治不如法,其证多死。
凡咳嗽痰涎壅塞,逆气冲并而作搐者,多难治。故头摇目上视,及闭目呻吟,手足摆舞,肩息胸突,喉中痰 鸣,口噤不乳,喘而手足冷,皆死证也。
<目录>卷三\咳嗽证治<篇名>入方属性:\x人参败毒散\x 此方辛平升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饮食,外感风寒,
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 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为药不相符,弃而勿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
再服之,渐次轻减,不拘剂数,只以痰应为度,声响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数剂之后,略加沙参、玉竹、
当归、白芍、生地,麦冬之类,以滋其阴,无不愈者。再有叮咛∶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
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但以辛散为先着,俟痰应之后,渐加滋阴则得矣。
官拣参(五七分,不用亦可) 芽桔梗(一钱二分) 正川芎(一钱) 白云苓(一钱) 陈枳壳(一钱)
信前胡(一钱) 川羌活(七分) 川独活(五分) 北柴胡(一钱) 南薄荷(一钱) 荆芥穗(一钱)
北防风(一钱) 净连翘(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为引,水煎,半饥服,每日二剂。
\x参苏饮\x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痰盛。此方不如前方,用之多不效,姑存之。
官拣参(五分) 白云苓(一钱) 陈枳壳(一钱) 法半夏(一钱) 信前胡(一钱) 芽桔梗(一钱)
老苏叶(一钱) 粉干葛(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葱白三寸,水煎,温服,取微汗。
\x清肺饮\x 治气逆而咳,面白有痰。
信前胡(一钱) 北柴胡(七分) 桑白皮(五分) 陈枳壳(一钱) 净知母(一钱) 川贝母(一钱)
南薄荷(七分) 白云苓(一钱) 白桔梗(一钱) 金井胶(一钱) 大麦冬(一钱) 荆芥穗(一钱)
炙甘草(五分)
水煎,热服。切忌油腻。
\x葶苈丸\x 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喘嗽。
甜葶苈(去土,隔纸略炒) 黑牵牛(炒) 光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 汉防己(炒)
上药等分为细末,入杏仁泥,和蒸枣肉为丸,绿豆大。每五七丸,姜汤化下,量儿大小加减。
此丸因乳食伤脾痰甚者,及壮实小儿可 用之。苟不因乳食所伤,并怯弱者,本方去牵牛,易家苏子等分,炒研为丸。效。
\x清宁散\x 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桑白皮(蜜炒) 甜葶苈(微炒) 赤茯苓(酒炒) 车前子(炒) 炙甘草(减半)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枣煎汤调服。
\x集成沆瀣丹\x 方见卷二胎热门。
\x橘皮汤\x 治咳嗽痰甚呕吐。
法半夏(一钱) 白云苓(一钱) 真广皮(一钱) 旋复花(一钱) 北细辛(五分) 官拣参(五分)
芽桔梗(一钱) 陈枳壳(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徐服。
\x集成金粟丹\x 方见卷二类搐门。
\x六味地黄汤\x 方见卷二胎疾门。
\x人参冬花膏\x 治气逆咳血,痰中见血。
官拣参 天门冬 麦门冬 款冬花 川贝母 桑白皮 金井胶 片枯芩 白当归(以上各一钱) 北五味 炙甘草(各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一丸,灯芯汤下。
\x人参五味子汤\x 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此神方也。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北五味(五分) 杭麦冬(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